文化之旅
您当前的位置:

远去的农村匠人(二十)锡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2-01


远去的农村匠人(二十)锡匠

作者:张光友


锡匠,民间传统制作匠人之一,名间也叫打锡。专门制作各种锡器,以手工制作为主,工艺简单;以个体经营为主,以流动挑子为主,少数以店铺形式经营。

锡匠一般在冬闲的时候,走村串户,揽活做艺。他们往往借住在村民的家里,根据揽下的活,来决定留在一个村庄的时间。锡匠的小炉灶支起来后,村里的人会陆续送来残破的锡具。锡匠过过秤,详细记下重量和来人要求打造的物品,做到心里有数,然后便按部就班地开始了整个工艺流程。

传统的锡器制作工艺,一般分5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做坯料,就是将融化的锡到入模具内。坯料有两种,一种是锡板,就是整片的锡薄板;一种是龙凤之类的装饰构件。第二道工序是裁剪,主要是将锡薄板放在放样纸上,按照需要裁剪出各类器具所需的样式。第三道工序是打磨,这是最费工时的一道工序,对裁减好的锡片进行敲打,做成各种形状的部件。比方一个酒壶,经过打磨,壶身、壶盖、壶嘴就基本成形了。打磨放在长条形的铁龙上,用平锤敲打,这是判断一个手艺人技术的细活。第四道工序是焊接,当锡器的各个部件都打磨制成形的时候,就是组成成品的时候,先在焊口涂抹上松香,然后用电焊铁焊接,这样一个粗坯就好了。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抛光。用金属挫、金属抛光纸抛光对锡器表面进行处理,这时一个漂亮精致的锡器就算好了。

看锡匠工作,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制作锡酒壶的过程:锡匠们先会支起一座简易的带手拉风箱的炉子,再架上一只坩锅,在炭火的作用下,那小小的坩埚发散着温暖的橘红色光晕,锡的熔点低,破旧的锡壶、锡烛台很快就会熔成水银般的液体。小风箱吹起的火星弥漫在坩埚周围,空气中似乎也多了绵软的金属味道。

在化锡的过程中,锡匠会把两面滑石板打开,在平滑温凉的石面上铺上一层层的黄表纸。在纸上放上一条湿润的细软棉线。棉线圈起的轮廓根据打造器具的大小,样式而定。做筛酒的锡壶,那线绳会圈成一个扇型的面,线头露在石板外面,却不交叉,两个线头间留有一定的空隙。然后再合上两面石板,锡水化到一定程度,就把坩埚端起来。锡匠谨慎地吹掉锡水上的灰尘和杂质,然后对准线头间的空隙,仔细倾倒进去。滑石板的缝隙间会冒出阵阵淡淡的青烟,稍后打开滑石板,便是焦黄的如叶片般轻灵的纸张。慢慢揭开来,沿着线圈的轨迹,就是一块饱满而明净的扇型锡板。接下来,锡匠会稍作裁剪,然后在砧板上锤打,直到打出酒壶的形状。拼接上壶底、壶嘴,在壶嘴与壶身连接的地方焊接上一个喜鹊。最后在接缝处用木器轻轻锤打出均匀的亮点,一个锡做的酒壶便出世了。

在农业社会,日用器皿以手工业制作为主。锡器因为轻便、可塑性强、易于回炉更新、成本较低,在日常器皿中占有重要地位。家用的水壶、酒壶、尿壶、汤婆子以及蜡烛台等,多数用锡制造。

锡具刚做出时是银亮的,可是放不长时间便氧化为灰黑,但是用这样的锡具贮存茶叶,温酒热水是再适宜不过的了。它的特性相对稳定,密闭性和导热性强,在那个科技相对落后的年代,因了它的可塑性,便长久的成了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的伴侣。

随着现代材料的出现,各种新型的家庭用具逐渐淘汰了锡具,锡匠也歇业了。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164号

湖南慧源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

湘ICP备2024043029号-1

电话:400 8383 263

  • 服务号
  • 订阅号
  •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