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农村匠人(十九)铜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1-31
远去的农村匠人(十九)铜匠
作者:张光友
铜匠在乡下又称打铜。指那些用铜板或黄铜板制造各种器件(如铜壶、铜锅、铜管及各种配件)和修理各种铜器的人;现也指从事铜方面工作的人。
铜匠作业,之所以称之为“打制”或“打”,是因为铜匠并不炼铜,只是以铜板或铜片为原材料,用锤子之类工具敲打出诸如铜壶、铜锅、铜瓢、铜铲、铜锣、铜茶盘、铜锁之类的器皿来,而与冶炼浇注之类的工艺无关。
铜匠按营业方式分,有两种,一种是没有作坊店铺的铜匠,通常就是挑一副铜匠的挑子,早晨出门,走街串乡,持由五块铜片串成的“铜串子”,到那烟火稠密处了,手一抖,铜串子抖开了,一阵哗啦啦叮铃铃脆响;手再一抖,铜串子立马收成一叠铜片,那做派,仿佛唱戏的甩水袖一般,煞是有味。那铜串子既是游方铜匠的行当招牌,那叮铃铃的铜串声,也算是铜匠行当的特色吆喝。听到这铜串声,有那需要的,就将脑壳探出门来,招呼一声:“换个脸盆吧!”或者“给铜瓢接个把咧!”一般来说,游方铜匠,打制的多是居家过日子的小器皿,且以修修补补为主。有店铺作坊的铜匠,一般都有自己的炉子,如加工铜烟壶,铜唢呐嘴,制铜杯铜器具,需要熔化各种铜原料。经营就有规模了,打制物件,往往是成批量的,那生意做得好的,还往往有较为固定的客户。
铜匠技艺包括选铜、配方、算料、打制等四门功课。选铜是指配合产品需要选择原材料,过去铜板材稀缺,必须用炭火熔化提纯。配方是指加入各类合金,以满足器型硬度、柔韧度、防腐防蚀等要求。算料,指根据产品的表面积来规划用铜尺寸与斤两。数十年的学习揣摩,让张根喜对此熟稔于心,下料时甚至不用尺子,手指比划就知用料多少、下料长短。
打制。是铜匠智慧与手艺实力的体现。现代金属加工工艺里,焊接和冲压必不可少,但传统铜器加工全靠一把锤子,打出方圆不一、形状各异、器形多样的铜制品。举例说明,著名的大同铜火锅锅体就是一块铜板打成的,中间连个焊缝都没有,可谓神奇。
雕錾。顾名思义,是在铜制品表面雕刻出形式多样的图案造型,这是铜匠工艺达到的最高境界。根据加工技法特点,铜艺雕錾分平雕、浮雕、镂空、镶嵌等。完成一件工艺品,需多种技法综合应用。学习雕錾技艺,需先从平雕入手,用锤、錾在铜器表面雕刻出各种花样。掌握平雕后才能深入学习浮雕。浮雕技艺更复杂,分两个步骤,首先从内往外敲出设计花样的轮廓,然后由外向内进行精雕。不同的点线,不同的角度,必须用不同规格的錾子完成,单单掌握百余种錾子的使用也要花很长时间。一个普通的花样得敲上百下,才能初见模样,一个普通铜火锅上面的花样组合至少有十几种,不停挥锤上万次才能完成。雕錾技艺应用广泛,几乎所有的铜制品都要用到。小如工艺摆件、传统火锅,大到寺庙造像、浮雕壁画。每一产品序列又派生出更复杂的图案种类,如火锅系列包括龙凤呈祥、云冈花纹、二龙戏珠、鸳鸯戏水、狮子滚绣球、云冈飞天、八仙八宝、双鱼戏水、凤戏牡丹、九龙奋月等,不同的图案代表不同寓意,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
农村的铜匠,曾经是令人羡慕的艺人,他们用自己的一双巧手,为千家万户带去便利,也为个个人挣得不菲的收入,现在只能在少数民族地区抑或是城市的工艺加工场内才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