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旅
您当前的位置:

远去的农村匠人(十六)篾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1-30


远去的农村匠人(十六)篾匠

作者:张光友

篾匠这个称呼人们或许有些陌生,只有江南地区才有这种匠人,因为与竹子有关。这是一门古老的职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用到很多篾制用品,但在一段时间内,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篾制品几乎被淘汰。

篾匠工具看上去不很复杂,一把将竹子盘成细篾的篾刀,是必备的工具,再就是小锯、小凿子等,还有一件特殊的工具就是:“度篾齿”,这玩意儿不大,却有些特别,铁打成像小刀一样,安上一个木柄,有一面有一道特制的小槽,它的独特作用是插在一个地方,却能把柔软结实的篾从小槽中穿过去,使之变成光滑细腻的篾丝。

篾匠的基本功包括: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剖出来的篾片,要粗细均匀,青白分明;砍的扁担,要上肩轻松,刚韧恰当;编的筛子,要精巧漂亮,方圆周正;织的凉席,要光滑细腻,凉爽舒坦。篾匠手艺是一门细致活,要经过多年磨练才能达到精熟的程度。

篾匠在完成选竹,劈竹,剖片和抽丝等工序后,关键的环节是编织。他们把竹丝横纵交织,一来一往,编成硕大的竹垫、编成圆圆的竹筛、编成尖尖的斗笠、编成鼓鼓的箩筐,反正你想编什么就给你编什么。其实这是一个看似轻松实则劳累的阶段,譬如编竹席,篾匠蹲在地上,先编出蒲团般大的一片,然后就一屁股坐下来,悄然编织开去。编一张竹席,少则三天,多则四五天,耐得了难忍的寂寞还不够,还要有非凡的耐心、毅力,甚至超然物外的那么一种境界。

旧时,篾匠营生范围涉及人们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几乎哪里都有篾器的影子:淘米的筲箕,舀水的筲筒,刷马桶的缠笊,遮阳挡雨的斗笠,暑天用的篾枕、竹席、竹床……利用天然的竹子制器皿,可谓我国古代先民的一大创造。竹子在南方比较常见,其质地坚韧、不易腐朽,中空有节。横向截之,可盛水、盛物;纵向劈之,可成丝、成片,用途更广。古人经常用竹子制作书写用的竹简、裁切用的竹刀、打仗用的竹枪等。后来人们日常用的椅子、筐子、篮子等,也经常用竹子制作。特别在南方的乡镇城市中,制作贩卖竹制品的店铺很多。这些店铺的幌子多是高高挂起的一个大竹筐,筐下垂着块三角红布。店前的摊子上一般都摆着各式各样的竹器,摊子的后边多有两三个篾匠在劈竹编筐。

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篾制品市场迅速萎缩。近几年,人们环保意识增强,篾制品又逐渐有了一定的市场,但花色品种有限,愿意学艺的人或者继续从艺人数已经不多。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164号

湖南慧源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

湘ICP备2024043029号-1

电话:400 8383 263

  • 服务号
  • 订阅号
  •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