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农村匠人(一)阉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1-11
远去的农村匠人(一)阉匠
作者:张光友
国庆期间,在乡下住了五天,一方面觉得当今农村正在与城市接近,室内的陈设与格局,让人感觉与城市中住所毫无差别,当然,窗户之外还是别有情趣的:青翠的山峦,清澈的小溪,清新的空气,觅食的鸡群及欢快的鸟鸣,那是城市中无法复制的特殊场景。作为在农村出生的我而言,置身其间,无疑有一种回归的喜悦。但同时我也感觉到当下农村与我的记忆又缺少点什么,这些逝去的东西,或许永远也不能再度被克隆,因而产生了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冲动。
我首先选择农村的匠人,是因为在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他们最先从农业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行成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七十二行”,是手工业抑或后期大工业的皺形,是中国农业历史进程中不能忘却的一族。
阉匠是当年农村中被认为排名前三的手艺。在农村人看来,“一阉二补三打铁”,是最好的技艺,只要学会阉割、补锅或打铁,你就衣食无忧了。阉匠主要的职业是对农村家庭中饲养鸡猪实施去势手术,使其不再具备繁殖功能,亦可卖个好价钱。他排在第一是有些道理的,首先,他可以一年四季穿戴衣帽鞋袜,游走于四乡八邻,那时在农村的乡道上走,但凡用带钩阳伞挂在后脖衣领上的,不用猜,那便是阉匠到了。其次,他走到哪里便吃到哪里,且有好的下酒菜,这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屋场请阉匠来,多是由于有一大群公鸡或公猪需要去势,这些割下来的杂碎集中起来,便是一盘精美的下酒菜了,不由你不羡慕。第三个原因当然是他的手术收费,积小成大,阉匠们家景在当年农村中是属于相对富裕一类的。现在农村中分散养殖的已经不多了,科技的进步已经不再需要人工去做这项工作,阉匠这个职业只能留在记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