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农村匠人(九)弹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1-22
远去的农村匠人(九)弹匠
作者:张光友
弹匠这个叫法,是乡下人约定成俗的称呼,从字面上理解,会被人误以为是器乐演奏人,其实他就是一个弹棉花的手艺人。
弹匠的职业是将生棉花弹成可以用来做棉衣或棉被的熟棉花。用“挑披离间”和“事后磨合”可以概括他的全部工作过程。
挑拨离间的过程就是把棉花弹成膨松状态的过程,我们都知道,棉花在可以使用前有三种形态,棉桃、籽棉和皮棉。弹匠就是把皮棉变成可以直接使用的棉花。其过程是:将去掉杂质的皮棉摊在一个大的平台上,弹匠腰系一根宽大的类似于今天举重运动员的腰带,在后腰带上插一根约两米长的棍棒,有一带钩的绳子从前面垂下来,钩住弹匠左手握着的一柄巨大的弓弦,弓是杂木的,弦则是上好的牛筋,由于份量重,故用这根木棍来支撑,以便操纵,弹匠右手则握着一柄巨大带边的木棰。工作时,左手握弓弦接近棉花,右手用木棰拨那根弦,靠弦在被拨动时产生的震动,把棉花从紧密结构状态变得膨松柔软。弾匠在弹花的过程中其实也是有音乐节奏的,有些近乎快三舞曲“嘭嚓嚓”,第一声较沉闷,那是用弦把棉花吸附在上面,后二声较清脆,那是用弦震动把花甩出去,皮棉就是在这种反复动作中变成熟棉的。
事后磨合就是把弹好的棉花变成棉絮的过程。通常会根据制作尺寸,用木板围成一个长方形的框架,在铺好棉花和敷上棉纱后,弹匠手执一个杂木制成的硕大磨盘,双手用力在上面不停地研磨,直到变成一个结实的整体。
评价弹匠手艺的好坏,是看他制成的棉絮能否松软贴身,且既不板结又不开裂。我就碰到一个高水平的匠人,上大学那年,母亲精心挑选了几斤棉花,请来隔壁村的刘姓师傅做了一床棉被,如今将近40年过去,棉被几近如新。
现在,机器取代了手工弹棉,弹匠已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