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农村匠人(七)皮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1-19
远去的农村匠人(七)皮匠
作者:张光友
我至今对皮匠这个称呼心在疑惑,因为农村被称作皮匠的手艺人与皮制品基本不沾边。他们也是那种逢集的日子摆摊,剩下的日子走村串乡的手艺人。
被称作皮匠的手艺人,说白了就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修补工,他们可以把已经散架的阳伞修复成开放自如的原始状态;把已经漏水的胶鞋用补丁变得滴水不漏;把易磨损的布鞋底用橡胶皮变得经久耐磨;把缺了齿的木屣变得四平八稳;把豁了口的钉鞋变得完好如初。古人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指的就是他们有小智慧。
皮匠也有一副挑担,一头用箩筐装着破碎的旧皮革,旧轮胎,旧杂碎,另一头则是一个木制箱子,里面装有鞋子的楦头,粘合剂,挫刀,及缝纫用的钻子和针线。他工作流程无非是用手工缝合、用胶水粘合、用钉子锲合等简单作业。虽说没有技术含量,但在那种物质匮乏的年代,还是 深受农民欢迎的。我国农村的大多数人,从小受的教育理念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更何况在当时,许多物品是难以买到的。因此,皮匠每到一地,生意便格外的好,毕竟,经过他的修补后,可以暂时免去一笔不菲的开支。他们之所以会每在赶集的日子在集市摆摊,是因为确实地域太大,顾及不过来。
现在农民们的消费观念已经有了颠覆性的改变,由于市场供应充足,且选择空间更大,他们不会再为这些日用小物件的破损而心有不忍,更换便成了唯一,皮匠从此消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