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农村匠人(一百) 酿酒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4-18
远去的农村匠人(一百) 酿酒匠
作者:张光友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进程中,我们的先人发明了酿酒,继而饮酒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成分。平时人们喝的酒,除了条件较好的可以自家酿酒外,大多数都是从店铺中沽得,在需求量大的前提下,匠人的出现,自在情理之中。因此旧时无论南北西东,城市乡村,总能找到几处酿酒作坊。
酿酒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出土距今五千多年的酿酒器具表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夏禹时代就存在了酿酒这一行业,而酿酒的起源还要更早,远古时人们可能先接触到某些天然发酵的酒,然后加以仿制。业内目前达到一致的意见是,龙山文化时期的酿酒已成为较为发达的行业。酒曲酿酒是中国酿酒的精华所在。《齐民要术》记载的制曲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后世只有少量的改进。
目前酿酒方法可以分为两类:酿造酒和蒸馏酒,酿造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发酵酒,这种酿造酒是在发酵终了稍加处理即可饮用的低度酒,比如我们熟悉的葡萄酒、啤酒、黄酒、衡阳的糊之酒等,时间出现的较早。酿造酒工艺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非常广,技术非常普及,并且也十分成熟。
蒸馏酒的原理是在发酵终了再经蒸馏而得的高度饮料酒,如我们熟悉的十大名酒茅台、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特曲、西凤酒、汾酒、古井贡酒、董酒、洋河大曲等就属此类。主要特点就是酒质纯,酒精度数高,这得益于它的多了一道工序:蒸馏,蒸出来的液体称之为原浆,大部分需要进行勾兑才能够饮用。
喝过酒的的朋友都知道酿造酒和蒸馏酒的口感完全不一样,蒸馏酒的酒香气非常浓,喝起来绵柔,爽口;而酿造酒的口感非常好,果味或者粮食味比较浓郁,酒精度偏低,容易入口。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管是酿造还是蒸馏模式,发酵是其最共同的步骤,它的催化剂是酒曲,是整个酿酒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酒的主要原料是粮食,它的含量大部分为淀粉,只有让淀粉糖化才能够酿出美酒,酒曲的目的就是让淀粉能够彻底的糖化,酒曲中含有使淀粉糖化的丝状菌(霉菌)及促成酒化的酵母菌,利用这些微生物的作用,就能使粮食酿出各种类型酒来。
民间酿酒,多为家族式生产,少数规模较大的,亦顾有一些帮工。设备也不复杂,一般有粮仓、蒸锅,蔬甑和发酵池及酒窖等。
酿酒时,黄酒类相对简单,发酵后即可直接进入饮用,白酒则复杂些,大抵有以下七个步骤:
原料粉碎。凡含有淀粉的食物均可作为原料,常见的有高粱、大米、薯干等。原料粉碎的目的在于便于蒸煮,使淀粉充分被利用。根据原料特性,粉碎的细度要求也不同,一般要求达到米粒般大小。
配料。将新料、酒糟、辅料及水配合在一起,为糖化和发酵打基础。配料要根据甑桶、窖子的大小、原料的淀粉量、气温、生产工艺及发酵时间等具体情况而定,配料得当与否的具体表现,是看入池的淀粉浓度、醅料的酸度和疏松程度是否适当,在没有检测手段的情况下,全凭匠人的个人经验。
蒸煮糊化。利用蒸煮使淀粉糊化,蒸煮的温度和时间视原料种类、破碎程度而定.一般常压蒸料20~30分钟,达到外观蒸透,熟而不粘,内无生心即可。
冷却。蒸熟后的原料,用扬渣或晾渣的方法,使其迅速冷却,使之达到微生物适宜生长的温度,若气温在5~10℃时,品温应降至30~32℃,若气温在10~15℃时,品温应降至25~28℃,夏季要降至品温不再下降为止。
拌醅。扬渣之后,同时加入曲子和酒母,用量视其糖化力的高低而定,一般为酿酒主料的8~10%,酒母用量一般为总投料量的4~6%,为了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在拌醅时还要加水(现代的说法叫加浆),控制入池时醅的水分含量为58~62%。
发酵。入窖时醅料品温应在控制在18~20℃,入窖的醅料既不能压的太紧,也不能过松,装好后,在醅料上盖上一层糠,用窖泥密封,再加上一层糠,当窖内品温上升至36~37℃时,即可结束发酵。
蒸酒。发酵成熟的醅料称为香醅,它含有极复杂的成分,通过蒸酒把醅中的酒精、水、高级醇、酸类等有效成分蒸发为蒸汽,再经冷却即可得到白酒。蒸馏时应尽量把酒精、芳香物质、醇甜物质等提取出来,并利用掐头去尾的方法尽量除去杂质。
民间酿酒匠是靠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自己的经验的,他们全凭自己眼睛的观察,鼻子的嗅觉,及双手的感觉来完成上述的一切。酒品的好坏,除了原料和水质外,匠人的经验是最关键的环节。中国有句俗话说“蒸酒熬糖,别充好汉”,意思是说,再老到的匠人,也有失手的时候,任何一个失误,都会带来全盘失利。
所幸的是,现代化生产工艺取代了传统的手工操作,农村中酒作坊逐渐消失,酿酒匠人亦在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