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农村匠人(九十九) 豆腐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4-16
远去的农村匠人(九十九) 豆腐匠
作者:张光友
豆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道餐桌上常见的菜肴,因其制作方法简单,取材方便,南北都有生产。在农村,每逢春节,都会家家磨制豆腐。但因不便长期存放,平时食用时,均要从专门生产匠人那里购买。旧时农村几乎每个集镇都有豆腐作坊。
农村的豆腐匠人一般为家庭作坊式生产,一副石磨,一口铁锅,一个榨桶和几盘压箱,便是他们的全部生产资料。其产品或倚门待沽,或走村串户叫卖,属于那小本生意的匠人。
豆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据考证,它是由中国汉朝淮南王刘安在炼丹过程中无意发明的。刘安雅好道学,欲求长生不老之术,不惜重金广招方术之士,其中较为出名的有苏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晋昌、毛被、左昊八人,号称“八公”。刘安幽八公相伴,登北山而造炉,炼仙丹以求寿。他们取山中“珍珠”、“大泉”、“马跑”三泉清冽之水磨制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炼丹不成,豆汁与盐卤化合成一片芳香诱人、白白嫩嫩的东西。当地胆大农夫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于是取名“豆腐”。北山从此更名“八公山”,刘安也于无意中成为豆腐的老祖宗。自刘安发明豆腐之后,八公山方圆数十里的广大村镇,成了名副其实的“豆腐之乡”。2000多年来,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豆腐不但走遍全国,而且走向世界。今天,世界人民都把品尝中国豆腐菜看作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它就象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一样享誉世界。
豆腐因凝固剂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以盐卤为凝固剂制得的,多见于北方地区,称为北豆腐,含水量少,含水量在85%~88%,较硬;二是以石膏粉为凝固剂,多见于南方,称为南豆腐,含水量较北豆腐多,可达90%左右,松软;三是以葡萄糖酸-δ-内酯为凝固剂,这是一种新型的凝固剂,称为内酯豆腐,较传统制备方法提高了出品率和产品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
豆腐还因成品的形状不同,分为豆腐干和油豆腐,前者只是将凝固后的豆腐压去水分后,切割成方块出售,后者则是压干水分的豆腐再切成小丁,在油锅里炸至金黄,使之成为一个个松软的豆腐泡。
豆腐的生产过程其实十分简单。决定豆腐品质的好坏取决于三个因素:优质的水源,饱满的豆粒和精准的点卤。其原料是黄豆、绿豆、白豆、豌豆等豆类。先把豆去壳洗净,洗净后放入水中,浸泡适当时间,再加一定比例的水,磨成生豆浆。接着用特制的布袋将磨出的浆液装好,收好袋口,用力挤压,将豆浆榨出布袋。一般榨浆可以榨两次,在榨完第一次后将袋口打开,放入清水,收好袋口后再榨一次。
生豆浆榨好后,放入锅内煮沸,边煮边撇去上面浮着的泡沫。煮的温度保持在90~1 10℃之间,并且需要注意煮的时间。煮好的豆浆需要进行点卤以凝固。点卤的方法可分为盐卤点卤和石膏点卤两种。盐卤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镁,石膏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钙。
用石膏点卤时,先将焙烧好的石膏碾成粉末,加水调成石膏浆,倒入刚从锅内舀出的豆浆里,并用勺子轻轻搅匀。不久之后,豆浆就会凝结成豆腐花,在豆腐花凝结后约15分钟内,用勺子轻轻舀进已铺好包布的木托盆或其他容器里。盛满后,用包布将豆腐花包起,盖上木板,压10~20分钟,即成水豆腐。也有直接用生石膏加水磨浆,点卤时把磨好的石膏浆倒入豆浆搅拌。只是需要掌握好分量,需要豆腐老些则添加的石膏浆多些。需要指出的是,若是准备做油豆腐,要事先㸓一些未煮沸的生豆浆,待点完卤后迅速汆入其中,这样油豆腐才能膨松起泡。
俗话说:世上三样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人们已难以想象,做个豆腐会有那么苦,没有亲身体会是难以感觉得到的。大家或许并不知道,手工豆腐制作技术难度其实很大,例如看起来十分轻易的点豆腐,要达到老嫩适中、爽滑可口却很困难,即使是有十几年实践操作经验的老师傅,只要有一个环节疏忽就有可能做不好;其次是做豆腐特别辛劳,单是晚上做白天卖,每天只休息几个小时,就让不少人望而却步。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几个愿意学习这种技艺,而掌握制造工艺的师傅也都往往是已离世或年事已高,加之机器及新技术的引进,传统的豆腐技艺已逐渐衰落。再过若干年,我们还能吃上传统的手工豆腐吗?我是持怀疑态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