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旅
您当前的位置:

远去的农村匠人(九十六) 刻章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4-08


远去的农村匠人(九十六) 刻章匠 

作者:张光友


相信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几个人会有自己的名字印章了。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但凡成年人,私章是一件不可离身必须品,随时都要派上用场。如单位发工资,填写个人履历,私人之间的往来等均需要用上它。刻章匠人则是农村集镇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雕刻印章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分公印和私印两种。最古老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上的文体有阴(白)文印、阳(朱)文印、阴阳间文印三种。印章上文字或图像有凹凸两种形体,凹下的称阴文(又称雌字),反之称阳文。古代的称法和现在正相反,因为古人是按照印章印在封泥上的印记来称阴阳文的,在封泥上呈现的阴文,在印章上却是阳文;在封泥上是阳文的,在印章上却是阴文。因此,为了避免误会,就把阴文称为白文,阳文称为朱文。有的印章中杂有白文朱文,就称“朱白间文印”。

中国印章大体归有以下几种形式:

姓名字号印。印纹刻人姓名,表字或号。汉人名多一字,其三字印,无“印”字者即字印。

斋馆印。古人常为自己的居室,书斋命名,并常以之制成印章。唐李沁有“端居室”一印,约为此类印章的最早者。

书简印。印文在姓名后加“启事”,“白事”,“言事”者。今人有“再拜”,“谨封”,“顿首”者。此种印专用于书简往来。

收藏鉴赏印。此种印多用于钤盖书画文物之用。它兴于唐而盛于宋。唐太宗有“贞观”,玄宗有“开元”,宋徽宗有“宣和”,皆用于御藏书画。收藏类印多加“收藏”,“珍藏”,“藏书”,“藏画”,“珍玩”,“密玩”,“图书”等字样。鉴赏类多加“鉴赏”,“珍赏”,“清赏”,“心赏”,“过目”,“眼福”等字样。校订类印多加“校订”“考定”,“审定”,“鉴定”,“甑定”等字样。

吉语印。印文刻吉祥的语言。如汉印中常见的“大利”,“日利”,“大幸”,“长乐”,“长康寿等。

成语印:属于闲章之类。印文刻以成语、诗词,或牢骚、风月、佛道等语,一般钤盖在书画上。

肖形印。也称“象形印”,“图案印”,刻有图案印章的统称。古代的肖形印,一般刻有人物,动物等的图象,取材多样。

署押印。也称“花押印”,系雕刻花写姓名的所签之押,使人不易摹仿,因作为取信的凭记。这种印信,始于宋代,一般没有外框。元代盛行的多为长方形,一般上刻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又称“元押”,“元戳”。

从文字安排上分有白文印、朱文印、朱白相间印、回文印。

从制作方法上分有铸印、凿印、琢印、喷印、激光雕刻印、光敏印。

从冶印材料上分有金印、玉印、银印、铜印、铁印、象牙印、犀角印、水晶印、石印等,今人尚有木质印、塑料印、有机玻璃印、光敏印等。

从构成形式上分有一面印、二面印、六面印、子母印、套印。

从外形上分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及多边形。

农村刻章匠人承接的业务,没有上述内容的复杂,一般只为有需要的单位刻公章和私人印章,多为宋体字,少数私章也有刻篆书的。所用材 质亦十分普通,杂木是主打基调,少量私章有使用牛角或石头的,但那已属高档消费层次了。

手工刻章的主要过程有以下几个步骤:

材料准备。刻章常用的材料是质地坚硬的杂木、牛角及石头等,匠人应备好料,按照公章或私章常规尺寸做好初型,并打磨光滑,需要刻字一面尤应平整如镜。

备好工具。刻章常用的工具是刻刀,该刀具一般有四件,用于刻大小字,挖深,修边角等工序,在雕刻之前这些刻刀均应打磨锋利。

表面取平。新买的印章坯,其表面切割不一定平整,需要再次打磨,使其方便在上面拓字。

划好格子。将印面根据刻字数量的需要,在印章石表面平均分出等分区域,如是圆形的公章,则要等分划弧。

写上反字。写反字是雕刻匠人的一种功夫活,技艺高超的匠人通常直接在印章上用毛笔书写,也有匠人先正写在纸上再拓到印面上。一般来说,刻章人的翰墨都有些功底。

精心刻字。进入刻字阶段,匠人手握刻刀,沿着字体的轮廓,先划出浅浅的线,目的是在刻字的时候防止刀头走偏,刻坏。画完线后,再用刻刀慢慢除去轮廓以外的部分。这是一个极具耐心与细致的过程,稍有不慎,便会出现刀走偏锋,导致前功尽弃。当所有的多余部份被铲平后,一枚印章就宣告完成。

现在人们的社会活动,已不再需要私章,电脑已经取代了刻章人所有手工操作,加之又列入公安机关特殊管范畴,传统的刻章匠人已经出局。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164号

湖南慧源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

湘ICP备2024043029号-1

电话:400 8383 263

  • 服务号
  • 订阅号
  •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