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农村匠人(九十四) 笤帚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4-01
远去的农村匠人(九十四) 笤帚匠 作者:张光友
笤帚是扫地除尘的工具,源于我国。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有个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见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身子向前爬,爬过之处的灰尘少了许多。他想,这一定是鸡毛的作用,于是抓来几只野鸡拔下毛来做成了第一把扫帚。这亦是鸡毛掸子的由来。由于使用的鸡毛太软,同时又不耐磨损,少康即换上竹条、草等为原料,把掸子改制成了耐用的扫帚。由此看来,笤帚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渊远流长。
笤帚是北方的叫法,他们把家中用于家中扫坑和扫地的叫笤帚,把用于户外大面积清扫的且手柄较长的叫扫帚,南方则统称扫帚或扫把。
编笤帚的工艺并不复杂,过去农村许多家都能利用现成的材料自己扎制,满足居家生活的需求,专业的笤帚扎制匠人所生产的成品,主要销往城镇及那些没有编扎条件的农村家庭。
笤帚的制作设备用具: 手工刀、石磙子、缸、铁丝、胶版带、拄脚(或门框)、刮板、硫磺等。其扎制的过程是:
笤帚原料的处理。制作地笤帚的主要原料是脱掉粮食后的高粱穗也就是糜子,南方扎大笤帚则使用楠竹枝。一般尺寸较长的60—80厘米,尺寸较短的40—50厘米。原料处理阶段主要有以下几道工序:
1.除叶鞘。首先对原材料进行处理,把高粱糜子上的叶子以及叶鞘除去,注意去除叶鞘的时候不要用力过大,以防折断茎秆。
2.分选。去掉叶鞘之后要进行分选,也就是按照要求,把尺寸长的糜子与尺寸短的糜子分开,经过分选的糜子方便浸水并有利于绑扎时按比例使用。
3、蘸水、 洒水。分选好之后,先把那些尺寸较短的糜子,平铺在地面上进行踩踏或碾压,直到糜子的茎秆部分完全开裂为止。这样方便下一步的绑扎,踩踏完后再把糜子收起来打成捆,将茎秆部分放入水缸中,浸泡数秒钟后才能使用;对那些尺寸较长的糜子,要将它整齐的码放起来,在码放过程中,要一边码放一边给它们洒上些水。给糜子蘸水、洒水的作用是,使茎秆部分湿润后更加柔软,绑扎时就不会出现折断现象。
笤帚绑扎。绑扎是制作笤帚的关键步骤。一把普通的笤帚通常是由6捆糜子绑扎而成的。
分层绑扎。通常先绑扎笤帚的中间部分,也就是捆扎那部分较小的糜子。方法是,取2根长糜子,再拿2根短糜子。把绳子在糜子上绕一圈,而后两脚用力一蹬,绳子在糜子上就勒出了一道深沟。接下来取一根牛筋绳,将牛筋绳的一头横着压在尼龙绳下,用嘴咬住另一头把它拉直,而后双手转动糜子杆,这时牛筋绳也就随着尼龙绳转动了两到三圈,紧勒在了糜子杆上,接下来将牛筋绳打两个死结,而后用镰刀割断。再用同样的方法在把另外3捆糜子绑扎起来。应注意的是,扎捆至后面时,每捆要用4根长糜子和3根短糜子。当这6捆糜子全部绑扎好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组合绑扎了。
组合绑扎。绑扎笤帚握把时,要把较短的糜子塞在里面,较长的包裹在外面。绑扎完毕后,还要用铡刀将笤帚的握把顶部截齐,这样一把扫地用的普通笤帚就绑扎完了。
笤帚刮除空壳。由于高粱糜子上带有许多高粱壳,所以绑扎好的笤帚还不能直接使用,因此,要把糜子上的这些空壳去掉后才能使用。去除糜子上的空壳比较麻烦,在长期实践中,匠人们发明了一种土法刮壳机。其原理是利用带刃的钢齿梳除。刮除空壳时将笤帚头一个侧面放在刮壳机上,当空壳刮除干净后,再刮除另一面,不一会的功夫,空壳就刮除干净了。经过处理后的笤帚虽然可以使用了,但从外表上看还是有点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不大美观。还要进行最后一道工序,硫磺熏蒸。
笤帚硫磺熏蒸。在地上用木棒或其它物品搭一个简易的架子,把笤帚交错摆放在上面,然后在上面盖上一块大的遮档物,并用砖头将四周压严。熏蒸时每1000把笤帚用硫磺1.5千克,把硫磺放在碗里或铁盒内,点燃后将它放在笤帚架中间,而后密封,大约熏蒸7-8个小时就可以了。通过硫磺熏蒸过的笤帚色泽光亮、白净、不生虫、不霉烂。最后再将熏蒸好的笤帚打成捆,就可以上市出售了。
随着各种现代化的洁具进入千家万户,传统的笤帚已不再是唯一的选择,笤帚匠人也逐渐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