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农村匠人(九十三) 制茶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3-29
远去的农村匠人(九十三) 制茶匠
作者:张光友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深入人民各阶层。制茶匠人也应运而生。
关于制茶的起源,目前史学界并没有权威的界定。比较靠谱的说法是,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大体可信。
中国的茶叶因制作工艺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品种,主要有以下六大类:
绿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如碧螺春;
红茶。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如滇红;
黑茶。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像云南的普洱和湖南安化的黑茶就是其中的代表。它是在已经制好的绿茶上浇上水,再经过发酵制成的;
乌龙茶。乌龙茶也就是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如铁观音;
黄茶。著名的君山银针茶就属于黄茶,黄茶的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三天,如君山银针;
白茶。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如白牡丹。
不论何种类别的茶叶,传统的制作过程都不外乎以下几道工序:
杀青。在平锅内手工操作,锅温200~220℃,每锅投叶200~250克,投叶后叶温要迅速达到80℃。杀青以抖炒为主,操作要求轻、快、净、散,即:手势轻,动作快,捞得 净,抖得散。锅温先高后低,以炒到叶色转为暗绿,叶质柔软, 略卷成条,折梗不断,青气散失,减重约为25%~30%为适度,可起锅。杀青叶要求不焦边、无爆点,出锅叶立即簸扬和摊晾散热。
揉捻。杀青叶经摊晾后进行揉捻。揉捻在竹匾中进行,采用双手单把或双手双把推揉法。用力要掌握“轻—重 —轻”的原则。先轻揉0.5分钟后抖散团块,再重揉0.5分钟抖散,最后轻揉O.5分钟,全程需时约l~2分钟,以基本成条,稍有茶汁溢出为适度。一般每2锅杀青叶并作1次揉捻。
初烘。揉捻后立即上烘,2~3锅杀青叶并作l笼,上烘时笼顶温度应在90~110℃之间,摊叶厚度在l厘米左右,以优质木炭为燃料,旺火烘焙,做到快烘、薄摊、勤翻、轻翻。 烘至茶叶稍有触手感即出笼摊晾。需时20分钟左右。
整形提毫。整形提毫是决定茶叶的色、香、味、形的关键工序,技术难度较大,须由熟练技师操作。该工序在平锅中进行,投叶时锅温稍高些,控制在100℃,理条造形时 锅温低些,70℃左右即可。投叶量视操作人员手掌大小而定,手大则多,手小则少,以方便炒制整形为标准。手势分“滚边抖炒”、“抓捏滚拉”、“滚边团搓”,这3种手势要灵活运用,交替进行。茶叶下锅后,先“滚边抖炒”数次,待茶叶受热回软后,再用“抓捏滚拉”为主要手法,进行理条整形,茶叶从锅心抓拉向锅沿,边抓边捏,并在手中徐徐滚动,使部分茶叶从手虎口吐出,再从锅心抓回,如此反复进行。炒至有粘结感时,用“滚边抖炒”手法迅速将茶叶抖散,再以“抓捏滚拉”手法将茶叶理顺、理直,多次反复交替进行。约8成干时即可起锅摊晾上烘。
低温焙干。烘笼温度(一般测量烘笼顶端)为60~80℃,两锅整形提毫叶并作一笼,均匀薄摊于烘笼上,文火慢焙,焙干温度掌握“高-低-高”的原则。适时翻动,尽量少翻、轻翻,以免茶叶断碎影响品质。烘至捻茶呈末,茶香扑鼻,含水量为5%~6%时出笼。
拣剔割末。拣去黄片、杂质,割去茶末后,即可包装待售或贮藏。
上述工艺仅为绿茶的制作过程,如果制作黒茶,则还要经过渥堆和复揉二道工序,渥堆工序最为关键,也是黑茶色香味形成的重要环节。此时选择较暗、洁净的地面,渥堆高度一般不超过一米,表面覆盖湿布或蓑衣等物。温湿度都很讲究,过干则需洒水,过湿则翻拌。当看到茶叶已经变得黄褐,对光透视呈竹青色而透明,闻起来青气也已经消除,散发出淡淡的酒糟香气的时候,渥堆就已经完成了。再经复揉压团烘焙即为成品。
人们在品茶时大多只会注重茶汤的色香味,可却难以理解这些茶叶的来之不易。有一副对联十分贴切地道出了制茶匠人的辛酸:
一斤好茶,两次烘烤, 三餐不定, 四道工序, 拼得五脏俱损, 仍然六点起床, 七点上山采茶,只为八方客户, 晚上九点未归, 十分辛苦!
十年茶农,九死一生, 八面埋伏, 忙得七窍流血, 换得六神不宁, 五体欠安, 仍然四季无休, 三更不眠, 只为两个铜板, 一生拼搏!
幸运的是,机械化制茶取代了这些繁重的体力劳动,手工制茶匠人逐渐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