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旅
您当前的位置:

远去的农村匠人(九十二) 剪纸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3-28


远去的农村匠人(九十二) 剪纸匠 

作者:张光友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亦或新婚喜庆,人们基本都会贴些剪纸。当它们出现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剪纸匠人遍布大江南北及城乡各地。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历史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等;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分为山东、安徽和扬州三大流派。最基本的队伍,是那些农村妇女。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剪纸的具体用途大致可分四类:

张贴用。即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以为装饰。如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灯笼花、纸扎花、门笺;

摆衬用。即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礼花、烛台花、斗香花、重阳旗;

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如鞋花、枕头花、帽花、围涎花、衣袖花、背带花;

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兜、头巾等。

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

民间剪纸之所以能够得以长久广泛的流传,纳福迎祥的表现功能是其主要原因。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如剪纸《鹿鹤同春》是民间传统的主题纹样。民间鹿与禄同音,鹤又被视为长寿的大鸟,因此鹿与鹤在一起又有福禄长寿之意。

民间剪纸的表现语言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托物寄语,借用那些约定成俗的观念化形象,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幸福的期盼。种种质朴的怪诞而又包含率真至美的剪纸造型,来源于原始的视觉思维方式和民间审美观念;来自于有程式体系和意象造像组成的独特造型体系;来自于中国的本原哲学和世界观,更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旧时人们剪纸,大抵有如下几个步骤:

印染纸张。在彩色纸张没有出现之前,剪纸艺人会使用刷子将纸张染成传统的中国红;

烫印。染色后的纸干了后通常会出现皱折的情况,用一个温热的熨斗将皱纸的纸张熨平;

制作模板。使用铅笔将剪纸图案的轮廓勾勒出来;

烟熏模板。将染色准备好的一张纸张取来,将其弄湿润,然后在下面压上模板。使得模板一面朝向煤油灯。模板和没有覆上模板的地方都会被煤油灯的烟所熏黑。当纸张完全干燥了之后,将模板取下,然后就会留下煤油灯烟熏过的地方和没有熏到的被模板盖住的空白。这就是剪纸的样板;

堆垛。剪纸的样板放在一小摞染好色的纸的上面,大约可以有20张左右,然后将他们封在一起; 

剪纸。剪纸艺人通常会选择那种长柄短韧的锋利剪刀。用其剪具有可见图形的那一张,这样其它的纸张都能同时剪好。

这里介绍的是那些构图复杂且又要成批生产的剪纸,居家常用的字型剪纸,多数采用叠折的方式直接可以剪出,如我们常见的福禄寿喜等剪纸形式。

现在的女性早已不再专注女红了,计算机的与机器连接,颠覆了中国的剪纸艺术,传统的剪纸技艺正在远去。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164号

湖南慧源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

湘ICP备2024043029号-1

电话:400 8383 263

  • 服务号
  • 订阅号
  •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