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农村匠人(九十一) 刺绣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3-27
远去的农村匠人(九十一) 刺绣匠
作者:张光友
刺绣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绣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有着攸久的历史,刺绣匠人在历史长河中有着一段金色的辉煌。
中国刺绣起源于3000多年前,传说古代苏州有一位聪颖漂亮的姑娘,在结婚前正在赶制一件新嫁妆,在制作过程中不小心在衣襟上戳了一个洞。她急中生智用彩绒绣了一朵小花,不仅将破洞掩盖住,而且还显得格外漂亮,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目前传世最早的绣花,为战国时期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用辫子股针法绣成于帛和罗上,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将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充分显示出楚国绣花艺术的成就。
中国刺绣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演变的。汉代刺绣图案主题,多为波状之云纹,翱翔之凤鸟、奔驰之神兽,以及汉镜纹饰中常见之带状花纹、几何图案等;唐代绘画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鸟也渐兴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楼阁,花卉禽鸟,也成为绣花图样,构图活泼,设色明亮;唐以前之绣品,多为实用及装饰之用,绣花内容与生活上的需要和风俗有关。宋代绣花之作,除为实用品外,尤致力于绣画,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相继辈出,使绘画发展至最高境界,并由实用进而为艺术欣赏,将书画带入绣花之中,形成独特之观赏性绣作;明代的染织工艺,在宣德年间开始发达,嘉靖年间上海顾氏露香园,摹绣古今名人书画,劈丝配色,点染成文,所绣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妙,创造了传世闻名之顾绣;清代绣花,多为宫廷御用的绣花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在民间先后出现苏、蜀、粤、湘四种地方绣,后又称为“四大名绣”,其中苏绣最负盛名。
无论哪一种刺绣,其工艺原理大体是相当的,技巧特点可概括为“平、光、齐、匀、和、顺、细、密”八个字。针法有几十种,常用的有齐针、抢针、套针、网绣、纱绣等。绣品分两大类:一类是实用品,有被面、枕套、绣衣、戏衣、台毯、靠垫等;一类是欣赏品,有台屏、挂轴、屏风等。取材广泛,有花卉、动物、人物、山水、书法等。
一件绣品的完工,大体需要经过以下步骤:
设计。就是创作绘出适合各类绣品的彩色画稿。如日用品上的花形,有一枝花,散花,团花等。题材有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也有新的几何图案,艺术欣赏品则有花鸟,山水,人物等,有的是绘画稿有的是摄影作品。要考虑刺绣工艺的特点,尽量概括简练,以适合刺绣工艺用针线表现画面、表现图形的特点。
勾稿。在设计定下的绣稿上复一张半透明纸用铅笔或墨笔描下绣稿的单线轮廓,即勾出画稿的线稿。
上绷。将底料安置到刺绣绷子或者绣架上,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步骤。
先将两块白棉布(俗称绷布)分别缝在底料的两端,连成一块整料,然后把绷布嵌入两根绷轴圆柱的嵌槽中,用嵌条嵌紧,转动轴绷将底料卷在绷轴上,中间预留底料供刺绣,再把两根绷分别插入绷轴两端长方形孔内,纵向将底料拉挺,用绷钉(一寸半铁钉)插入绷闩小孔内。在底料两侧边地用棉线来回缝成交叉形线条,针间约隔3厘米,用扎底线穿过缝线的交叉点中,缠到绷闩上逐一拉紧,使底料横向平服无皱纹。
勾绷。将勾稿用细针钉在底料反面,透明的底料从正面显现出稿样,再用铅笔或墨笔在底料上将线稿勾画下来,如底料透明度差,可放在装有灯光的玻璃台上勾稿。低料色深,可用白色笔勾画。
配线。要根据所绣物像选择绣线。一般选择用丝线,画稿上有多少色彩就要配多少色线,一朵花色有深有浅,所以还需要准备由深到浅的逐步过渡的色线,有丰富色阶的过渡才能达到镶色和顺的效果。有的精细部位还要将丝线分辟的更细,或者分别取两种色线合股,以达到几可乱真的效果。乱针绣除了所绣主体的色彩外,还要配以周围的环境色,背景色来打底或烘托映衬主题。精细的线稿或精微锈还须选用头发丝或马鬃来做绣线。
刺绣。在完成上述几道工序后,绣匠们便进入了按图索骥的刺绣阶段,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枯燥的,少则十天半月,多则经年。
成品。绣件在完成之后,可以用熨斗熨平,以使其光滑伏帖。精品则不需熨。绣件有需要滚边或装配的,滚边或装配物需与绣件配合,色彩要与绣件内容相协调。挂幅需要装裱的,可以略加衬托。托裱时切忌浓浆或水份太重,以免影响绣件色泽。装入框架的绣品未经裱托的,可以用胶水把绣底边牢牢地粘在板上,各处平伏后再装上。
绣花是一个细致枯燥而艰辛的过程,每一件精美的绣品都饱含着绣匠的心血,有一首歌词这样写道:孤单绣女坐绣楼,为人作嫁几时休,抽尽心丝红颜老,世上谁知绣女愁。
现在的女士估计没有几个会去花时间去为自己的家用物品刺绣了,传统的刺绣场招收绣工时,报名者无几,这种传统工艺正在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