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旅
您当前的位置:

远去的农村匠人(八十九) 代笔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3-25


远去的农村匠人(八十九) 代笔匠 作者:张光友


这个行当对大数人来说,可能是第一次听说,但他却在中国的历史上存在了一千多年。代笔匠,就是替那些不会用文字表述个人意愿的人代为书写并收取一定酬金的人。他们以此作为养家糊口的职业,常年在集镇摆摊待客,偶尔也应邀上门服务。

催生这个职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的原因在于过去读书识字的人太少,我国古代妇女在“无才便是德”的桎梏下,被禁锢于闺房之内;城乡间贫苦的男人,由于家庭生活艰难,多数与学堂无缘,文盲是那个社会的众数。但中国又是一个礼仪之邦,一个人一生总会遇到几次与文字打交道事情,如红白喜事,交易文书,通信往来等,这些没有文化的人是绝对做不来的。于是.代笔这一行也就出现了。

大凡代写文字的人,他们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多为念过几年书但又因为其他原因高就无望的人,也有少量不得志的秀才,他们身无别的技艺,又不原屈身去干体力劳动,因而将此事当作赚钱的营生。

代笔匠人是有着显著的外在特征的。他们长年身着一袭领褪了色的破长衫,脚套鞋袜,以示与引车贩浆之辈的区别;头戴盆一顶毡帽斗,用一张折成四四方方的信纸,压在毡帽头的前脸遮挡阳光;长年坐在破庙门前、集市口的一张破桌子前.桌上摆有有两管手笔、一个墨盒、一个水盂和一摞元书纸红格八行笺。正上方摆着一摞牛皮纸信封,还有一本《常用尺牍》。离老远一看。就知道他是代写文书的匠人。

他们的服务对象,多是不识文的老翁、老妪、中年妇女和不识字的贩夫走卒。这些人或是儿女在外,心中挂记:或是家中有事,添丁生病.要知会亲朋。 

他们代写的主要内容主要有:

代写祭文。过去家中但凡有人去世,有一套繁杂的出殡仪式,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要在祭祀仪式上宣读对逝者的一生总结文章,旧时叫祭文,现代叫悼词或生平介绍。与现在格调不同的是,这种文章要尽量把逝者生前所经历的痛苦和曲折祥尽罗列,这样,据说可以让逝者拿着这篇文稿在阎王爷那里求得宽恕,以便早日脱离苦海;另一方面,也让生者感到前辈的不易,继而化悲痛为力量。

代写契约。旧时经常会有大宗民间交易发生,如田亩的易主,房屋的产权变更,孩子的过继等。这些变更都是十分敏感的问题,那时候司法尚未健全,更没有像现在设有所谓公证机构,为防止日久口说无凭,因此双方交易完后,便要用文字的方式订立契约,双方捺上手印,各执一份保管备查。

代写书信。这或许是代笔匠人日常最主要的业务,旧时常有男人经年在外经商或务工,从戎戌边,抑或是女儿远嫁他乡的,这种长期的分离,会引起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在那个手机、电脑还没有的年代里,书信是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所谓“家书抵万金”,写信在那个年代是一种时髦,也是一种有感情、有寄托的标志,是游子与家之间的线。通过书信,或嘱其保重,或通报平安,或倾诉相思,或提出要求等,所有情感,尽付一帧尺愫。

无论是哪一种代写内容,代笔人都要事先仔细倾听,以了解他们需要表达的愿景,写成后,还要读一遍让对方听,然后再根据对方的要求删减或加上部份文字,服务才告最后结束。

现在,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了,加之各种社会活动更加规范,手机的出现和微信等现代通信技术的兴起,连写信都成了昨天,代笔匠人更是记忆之中的事了。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164号

湖南慧源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

湘ICP备2024043029号-1

电话:400 8383 263

  • 服务号
  • 订阅号
  •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