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农村匠人(八十八) 赶脚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3-22
远去的农村匠人(八十八) 赶脚匠
作者:张光友
这个名称于南方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上了岁数的北方人却会记忆犹新。赶脚,旧时中国民间职业风俗。因以赶着驴或骡子出租供人乘骑为业,故称。流行于华北、中原、西北等地。赶脚匠指赶着驴或骡子供人雇用干活计,或赶着牲口供人骑用的人。类似如今的出租司机。
赶脚匠分为个体行为与团队合作两种,单个赶脚人通常只养有一头牲口,平时在城里抑或是家中,等待客人预约,其活动半径较小,雇主多为那些殷实人家媳妇们回娘家,读书相公赶学堂等借用脚力,偶尔也会运送货物。驴把式为人憨厚老实,少言寡语,眉眼忠厚是必须具备的。尤其是伺候女客,上驴要架,下驴要搀,走时稳当,客人在上下驴时,他们要搀扶。在平路上他们要跟在驴屁股后面一路小跑,遇到路滑、坡陡、坑洼不平及拐弯抹角的地方,赶脚的要手牵着缰绳,只要提扯得法是没有什么危险的。骑毛驴的也要懂得一些驾驮毛驴的技巧,最好看的是妇女回娘家的时候。把褥套架在驴背上,骑驴的女客坐在褥套上,一条腿盘着,一条腿垂着,毛驴得得而行,由于速度不快,所以十分稳当。女客的身体随着毛驴的脚步而前后摆动,样子十分好看,可谓旧时北方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团队合作的赶匠人通常为几个或十几个人联合行动,其业务既可驮运货物,也可接送人,活动半径较大。运货的多用马驮、骡驮、骆驼驮,备有鞍桥式或跨架式驮架,搭架于畜背上。骡、马、骆驼可驮0.25吨,日行30-40公里,运货的驮队一般五六头为一队,以绳串连,由一人驱赶。此类驮队多在偏远山区或大漠荒原穿行,生活艰苦而多风险,故大多结队(组)行动,每个队(组)中必推举一名经验丰富、熟悉地理环境的长者为“领队”。由于运距较长,赶脚人长年与家人难以团聚。
相对于其他行业,赶脚是一个苦差事。赶脚人有三怕:一怕寂寞,想家;二怕暴雨雪,天灾;三怕土匪,人祸。其中,想家伴随着整个行程,长夜难眠。为了生活,脚户们常年漂泊在外,他们一般都是有家室的,但因为走得太远,家里的女人抱怨:“花椒树上落雀雀,一对对丢下个单爪爪”,“羊羔儿跌下前脑畔,哪个女人不想自家的汉?”门外赶脚的也抱怨:“三月里(的个)太阳红又红,为什么我赶脚人(哟)这样苦命?离家的(那个)到今三年有零,不知道我那个妻子呀还在不在家中?”有时前奔不上站,后着不了店,便是“青铜锣锅白帐房,荒草滩儿里下上;家里的扯心(哈)常思想,阿哥们在千里的路上。”这些都是对赶脚匠辛酸的真实写照。
赶脚匠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旧社会是被人低看的行业。经常在精神上得不到尊重。北方有句俗话叫“骑驴的不知赶脚的苦”。骑驴人,常不能体谅“赶脚人”的艰辛与苦楚,时不时地找“赶脚人”的麻烦,不是嫌“赶脚人”跟不上他的前进步伐,就是嫌“赶脚人”满身尘土,影响了他的形象,赶脚匠人也只能忍声吞气。元曲中有这样一首歌词:“ 送情人,直送到丹阳路。你也哭,我也哭,赶脚的也来哭。赶脚的,你哭是因何故?道是去的不肯去,哭的只管哭,你两下里调情也,我的驴儿受了苦。”赶脚人满腔委屈跃然纸上。
现在,交通发达了,代步及运输工具品种繁多,赶脚匠人已经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