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农村匠人(八十六) 制鼓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3-20
远去的农村匠人(八十六) 制鼓匠
作者:张光友
鼓是人民喜欢的一种乐器,同时,也是一种军事用品,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中国制鼓专业匠人的出现,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的过程中,发现了枯树干和实心树干有着完全不同的声音,并且发现了中空物体有音量增大的共鸣作用。于是,便用空心的树干,蒙上兽皮和蟒皮,做成了木鼓,供娱乐时的敲打。
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花盆鼓等。
到了汉朝,鼓不仅有大小、形状、质地、装饰,更是出现了舞鼓乐。汉朝初年,守卫边疆的军队常用鼓、萧、茄等乐器,合奏一种乐曲,以壮军威,叫做“鼓吹”。军中用以报时、警众或发号施令者,叫做“鼓角”;出战时擂鼓呐喊,大张声威,叫做“鼓噪”。后来还出现了一种铜鼓,古代人把它当做一个地区或一个部落的政权与经济势力的象征,族长或酋长像保护身价姓名那样保护这种铜鼓。
民间匠人制鼓大体有以下几道工序:
鼓身的选材。鼓身要选用优质的松木或杉木,按照具体的规格要求将木材分解成不同尺寸的木板,方便制作鼓圈。
制作鼓身。制作一只鼓的鼓身,要经过断料、划线、锯板、理板、烘干、堆放、齐头、冲板、剥轮、箍腔、胶腔、刨腔、铣子口、上撑环和烫子口等10余道工序。其主要过程是:制鼓师傅用工具将木板刨出精准的弧度,然后进行熏干、烘烤、定型等一系列的复杂工艺,使木板呈现出焦黄色,再经过打磨后使之露出木材的纹理。
加工完毕后的木板要进行涂胶,然后再整齐的将一块块涂了胶的木板放入拥有鼓腔型的铁架内,一点一点的进行敲打,使其粘合成圆形。完成后还要将初步形成的鼓圈用绳子绑紧,加固鼓圈。
做好的鼓圈要经过多次打磨,使表面变得光滑,同时还要经过多次的涂胶,保证其坚固程度,最后再在鼓圈内安装弹簧,以便在击鼓
时产生回音。制作好的鼓圈要涂上需要的颜色,让它变得更美观。
鼓皮的制作。制鼓皮是最为关键、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环节。鲜皮先要经过削皮、晒干、浸泡、钻孔等严格处理,后用绳子把皮固定在鼓桶上,置于木架上,将牛皮上的各条拉绳向下固定于木架上,并在木架与鼓桶之间不断嵌入木楔,拉伸牛皮——这样做是为了让牛皮绷紧,保证鼓的音质。这一环节最考验师傅的功力,比如在削皮中整片皮都要削出同样的厚度,稍有不慎,皮就破了。皮的硬度很大,用刀时全身都得使劲,而且要极为小心,讲究手上功夫,用力过猛可能将皮刮穿,用力不足赘肉则刮不干净,影响鼓的音质。所以,业内有句俗语,‘制鼓是徒弟,制皮是师傅’。
进行蒙皮。制好的皮要经过一夜的泡制,保证其柔软且富有弹性,泡软后第二天就要开始蒙制。先将皮蒙紧后要再铆上两排钉子,确保大鼓铿锵有力。完后才将多余的蒙皮裁掉,这时经过这一系列复杂技艺加工牛皮大鼓才算真正的完成了。
一面鼓的质量好坏,除了外观造型外,主要看两点,一是不崩不裂,永不掉音,尤其是在雨天照样出音,且音质音高不变;二是鼓敲不漏(破),不会变音。
鼓现在依旧是一种重要的音乐器材,但局限于演艺圈内的使用,民间的保有量和需求量十分有限,加之现代生产工艺的改进,收紧了制鼓匠人的生存空间,他们正在渐渐隐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