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农村匠人(八十五) 雕版印刷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3-19
远去的农村匠人(八十五) 雕版印刷匠
作者:张光友
印刷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受印章的启发,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以提高劳动效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民间印刷匠人,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的贡献功不可没。在过去信息相对封闭,交通不甚便利的时代,我们获得的书本知识,多得益于这些印刷匠人,我幼时读的启蒙读物如《幼学琼林》及其他古典读本,多是这种印刷品。
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元明清三代从事刻书的不仅有各级官府,还有书院、书坊和私人,民间匠人从事的就是这种工作,其业务包括教学课本,各种闲杂书籍,契约范本及宗祠族谱等。
雕版印刷匠人一般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娴熟的雕刻手艺,采用家庭作坊式生产,偶尔也有外请帮工。
雕版印刷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第一道工序是选材。古时刻书有灾梨祸枣之说,意指梨木与枣木是刻书最为常用的木材。但实际上,雕版用材从古至今都以不结果的野生糖梨木为主。糖梨木的硬度适中、纹理细腻、质地均匀,干湿收缩度不大,具有易于雕刻、耐印率高、吸墨和释墨性均匀的特点。
第二道工序是制材。糖梨木的缺点是含糖量较高,容易生虫,因此刚买回来的糖梨树在锯板分割后要泡入清水池中浸沤。浸沤需从夏天开始,利用阳光的温度和水的作用把板材中的糖分沤出来,时间一长,清水表面便漂浮着一层又一层厚厚的糖分。沤的时间越长,板材里的糖分吐得越干净。通常要经过六七个月的浸沤,夏天的板材得到年底才能用。浸沤的关键是不能离开水,也无需换水。换水时凉气入侵,对板材反而不利。
浸沤过后的板材要堆在通风的室内阴干,不能太阳直射,否则板材容易炸开。阴干一个月后,将彻底干燥的板材根据书稿或图样大小裁切,经过刨平和刮板后便可以付刻了。
第三工序是刻字。将书稿的写样写好后,使有字的一面贴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将木版上的反体字墨迹刻成凸起的阳文,同时将木版上其余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板面所刻出的字约凸出版面1~2毫米。用热水冲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过程就完成了。
第四道工序是印刷。印刷时,用圆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匀刷于板面上,再小心把纸覆盖在板面上,用刷子轻轻刷纸,纸上便印出文字或图画的正像。将纸从印板上揭起,阴干,印制过程就完成了。一个印工一天可印1500~2000张,一块印板可连印万次。刻板的过程有点象刻印章的过程,只不过刻的字多了。印的过程与印章相反。印章是印在上,纸在下。雕版印刷印刷的过程,有点象拓印,但是雕版上的字是阳文反字,而一般碑石的字是阴文正字。此外,拓印的墨施在纸上,雕版印刷的墨施在版上。由此可见,雕版印刷既继承了印章、拓印、印染等的技术,又有创新技术。
第五道工序是装订。将印好的书页按内容顺序码好,用手工穿线的针予以缝实,整个流程便告结束。
雕版印刷的技术,是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演进的。雕版印刷技艺肇始于隋,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盛于明清。清朝时扬州的雕版印刷得到空前发展。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传统印刷技术己被彻底淘汰,雕版印刷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彻底出局,匠人亦销声匿迹,这种印刷品也只能在图书馆抑或是有心的藏家那里才能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