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旅
您当前的位置:

远去的农村匠人(八十二) 梳篦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3-16


远去的农村匠人(八十二) 梳篦匠 作者:张光友


梳篦,理发的用具。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两种各有不同用途。梳理头发用梳,淸除发垢用篦。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成。梳篦是古时人手必备之物,尤其妇女,几乎梳不离身,一度形成插梳风气。所以中国古代历来很重视梳篦的制作,匠人遍布城乡。

梳篦的出现,富于想象的国人不仅把它当成生活的必需品,而且还赋予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句《木兰辞》中的著名诗句,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早晨起来梳个头,整理一下自己的仪表,似乎成了人们每天出门前必做的“功课”。梳篦作为梳头的工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由于梳子通常与女性有关,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它又赋予了爱情的内涵。我国古时候,送梳子有私订终身,欲与你白头偕老、一辈子纠缠到老、结发的意思。古代的女子出嫁前有家人为其梳头的习俗,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愿,也有爱意的传递。因此,不少地方有了七夕送梳子的习俗。由此看来,它的文化意识和价值更耐人寻味。

据说梳子是炎帝身边的一个人发明的,这个人名叫赫廉 。史书记载,赫胥氏造梳,以木为之,二十四齿,取疏通之意。赫廉是巧手匠人,他看到人们头发乱蓬蓬的,不好看,还碍事,于是找来兽骨,模仿人的手指,做了一把五指梳,献给炎帝。炎帝拿五指梳在头上一试,头发顺了,头皮还很舒服,炎帝惊喜不已,于是命令赫廉进一步改造,推广民间。

传统梳篦主要材质有骨、牙、角、陶、石料、金属、木竹等几种。原料各有优劣,骨牙角类的梳篦质地坚硬,光洁柔润,经久耐用,但其材料资源有限,价格昂贵且脆而怕摔。石料梳篦如玉石、水晶等,质地坚实、色泽美观、光滑温润,但也是材料有限,价格昂贵,不易加工且质脆怕摔,只能用作少量生产的工艺美术梳。民间匠人主要以竹木作为梳篦的制作原料,价格也让大众能够接受。

木梳的制作,多为家庭式生产,偶尔也有少量的外来帮工。生产过程主要有四大步三十四道工序,篦子的工序则更多些,下面介绍的是是木梳的生产过程:

备料。主要包括分料、码料、风干等。在木料购买回来时要根据购买木料的长度、直径、外形、是否空心而进行分类处理,方便后期在开不同的产品时的用料挑选,对已分类好的材料要码放整齐做风干处理,在码放材料的过程中要做到多留空隙,这样能使木料最大程度的风干,放置木料的仓库要保持干燥,通风性能要好,要长时间对其木料风干,避免后期产品制作时因木料湿度过大,而出现变形、裂纹现象。

对原料进行初步加工。共有原木开砣、开片、检装框、熏蒸、摆架、晾晒六道工序。所谓开砣,就是切割成木板,然后开片切割成所做梳子尺寸的长方形小板,开砣要注意木材的纹路和角度,依着树纹拉坨,减少材料的浪费。之后统一放置在检装框进行熏蒸,经过熏蒸这道工序来改变原木材的颜色,去除湿气,杀死虫卵,并用中药蒸烘使药液融入木质,再重新摆架进行晾晒。摆架要注意将各类梳坯相互搭配地摆放好,这些梳坯一般需要置放阴干半年以上。每隔一段时间须将梳坯重新置放,有利于梳坯干透也避免梳坯变形开裂。

正式加工。主要有截头、画线、圆整、钻孔、开齿、打面、拉背、砂弯等步骤,加工出木梳的雏形。截头也叫推头,用刨子刨平梳坯表面;划线是根据梳胚的大小和纹理,用笔画出梳子成品的造型,以达到合理利用材料的目的;通过截头、画线处理,这个时候就能看到梳子的初样了。然后钻孔,再根据划线来开齿。开出的齿要粗细一致,并用锉刀一根一根地剔梳齿,使其梳齿弧线流畅光滑,这时候梳子的模样已经出来了。梳模完成就要进行打面、拉背、砂弯等。打面、拉背就是依据梳坯的外形和梳背上所划的造型线,将多余的木料锯下。然后用刨、锉刀修整完善梳背的造型。

精细加工。主要有打齿面、抛齿、粗磨、细磨、检验、挖弯、抛光等步骤。打齿面、抛齿就是用锉刀、砂纸等工具休整梳齿使其平整、干净。粗细磨使梳柄光滑,各齿圆润,外形较好成为合格的半成品,再进行一次挖弯抛光就是成品。之后根据不同造型梳子的艺术要求,进行雕刻、“烙画”、彩描,并上一次清漆,以保证图案有光泽,而且不易掉色。最后直接涂蜡,或上清漆,使得木梳光亮美观。

通过上述四大工序,梳篦便进入流通阶段,经过销售环节进入千家万户。

现在市面上虽然仍然可以买到不同材质和花色的梳篦,但那已是现代机器的产物,传统的匠人早已歇业。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164号

湖南慧源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

湘ICP备2024043029号-1

电话:400 8383 263

  • 服务号
  • 订阅号
  •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