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农村匠人(八十一) 蚊香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3-15
远去的农村匠人(八十一) 蚊香匠 作者:张光友
每到夏天,蚊子便肆虐起来。面对这种非常讨厌的吸血虫,人类总结了许多对付的办法,蚊香便是其中之一。据现有资料记载,早在数千年前的南宋时期便出现过中药制成的类似驱蚊棒。专门生产蚊香的匠人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蚊香的发明与古人端午节的卫生习俗及烧香祭祀的习俗有关。《荆楚岁时记》记载:“端午四民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之户上,禳毒气”。早年端午节人们除在门口插上艾草外,还常浸泡雄黄酒涂在身上。这样做可能使空气清新一些,其次还有防止蚊子叮咬的作用。蚊香的发明可能还与古代烧香祭祀的习俗有关。中国很早就开始了烧香祭祀的习俗,最早记载这一习俗的是《诗·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意思就是周人通过燃烧一些柴火冒烟来祭天,称作“禋”或“禋祀”。《周礼·春官·大宗伯》记有大宗伯之职包括:“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其中记载的烧的还不是后来的香,只是一些柴草和布帛。《周礼·天官》有“祭祀,共萧茅”的说法,此处,“萧”是一种香草。
汉代开始有了真正的蚊香,因为汉代出现了香炉。此外,史籍记载,汉代曾有通过焚烧“月至香”以“避疫”的记载。说明烧香从“与神明沟通”到“避疫”,香随材质的变化,功能也在扩大,因而在此基础上衍化出以“驱蚊”为目的的“蚊香”也在情理之中。
农村生产蚊香的匠人一般是家庭作坊式生产。主要生产棒式的长条形蚊香,其主要生产过程是:
糊纸套。条式蚊香的外套一般使用本地生产的抄纸,这种纸质地粗糙,较厚实且燃点低,糊成筒状后不易变形。糊套前,先要按照表面积需要的大小,将大张的纸裁剪成相应的的纸条,然后将其置于刻有凹槽的平台上,再用同样大小的木棒下压,上面折好封上浆糊即可。
配香科。蚊香是靠燃烧时冒出的烟味,来达到驱蚊的目的的。因此质量的好坏全在配料。旧时的蚊香配料主要有两种,锯木屑与雄黄,讲究些的还会掺些鳝鱼骨粉。他们先要将木屑晒干过筛除掉杂质备用,再雄黄碾粉末,然后按一比九的份额倒进一个大容器内搅拌均匀。
填充。在做好上述两项准备工作后,就进入蚊香填充阶段。匠人将纸套置于一个特制的木质槽内,填充时将配好的香料徐徐从漏斗内倾入,同时用一根细细铁钎不停地捣插,使香料夯实。
涂火药粉。灌好香料的蚊香,用米制的浆糊封口后,还要在前端涂上约二公分长的火药粉,这样做便于使用时使蚊香迅速被点燃。
至此全部工序结束,之后便是打包成捆,到集市或乡村出售。这种蚊香由于物美价廉,千百年来,一直在广大农村倍受欢迎,但随着机制蚊香和其他驱蚊产品的出现,其市场逐渐萎缩,现在知道它的人已经屈指可数了,匠人更是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