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农村匠人(八十) 照相师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3-14
远去的农村匠人(八十) 照相师
作者:张光友
在农村所有的匠人中,照相师是出现最晚,退出最早的一个职业。
由西方人发明的照相技术到今天不到200年历史。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个小时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但真正用于大量使用则是20世纪之初的事情了,在中国农村出现照相师则要推迟到新中国成立后了。
那时候的照相机,是昂贵的奢侈品,拥有一台相机的人,在众人眼中,必定非富即贵,在农村,照相师所到之处,则是众星捧月,一是十分好奇,想一探究竟;二是内心景仰,觉得他很有本事。
农村照相师在当年可谓凤毛麟角,他们一般选择一个较中心的集镇定点,一台箱式照相机,一个暗房便是他的全部家当。门口悬挂一块“照相”二字的招牌,平时坐堂等候顾客上门,有时也应约下乡为有需要的拍照,最繁忙的时候是每年学校毕业时,周边的小学、中学毕业生,都要在毕业证上贴上一张个人的免冠照片,照相师此时便会扛上那架笨重的相机,轮流到各个学校去进行拍照。我就是在小学毕业时第一次知道了这个世界还有照相机,并拍摄了第一张个人的照片。
照相师每到一个地方,无异于重大节日,人们一下便兴奋到了极点。照相师则会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有一篇文章是这样描述那种场景的:人们一个一个站到了他的镜头前。有单个的,有合影的,也有抱着孩子,也有搀扶着老人的。他调着焦距,变换着姿势,寻找最佳角度,捕捉人们最自然最生动的表情。他知道快门按下的瞬间,美与梦想将定格为永恒。无论是出于艺术的考虑,还是出于生意的原因,他都不敢马虎一点儿。当他将冲洗出来的照片交到人们手上时,人们会左右端详,如果再夸赞几句,他就觉得极有成就。
随着照相器材日新月异的发展,照相机这个“堂前燕”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手机的普及,更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了照相师,农村照相师仅仅存在30年左右便彻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