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旅
您当前的位置:

远去的农村匠人(七十九) 琉璃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3-13


远去的农村匠人(七十九) 琉璃匠 

作者:张光友


中国有句俗话,“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意思是告诉人们,匠人间本身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潜意识里还是有个三六九等的划分的,琉璃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被认为是阳春白雪式的。本文叙述的是专门生产饰品的匠人。

中国古代制造琉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琉璃所含的元素是铅和钡,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琉璃的颜色多种多样,古人也叫它“五色石”。到了汉代,琉璃的制作水平已相当成熟。但是冶炼技术却掌握在皇室贵族们的手中,一直秘不外传。由于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还要珍贵。

琉璃在人们眼中显得珍贵,原因有二:其一,古法琉璃材料特殊,而且其制作工艺相当复杂,火里来、水里去,要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有的光制作过程就要十到二十天,且主要依靠手工。各个环节的把握相当困难,其火候把握之难更可以说是一半靠技艺一半凭运气。仅出炉一项,成品率就只有70%。更关键的是,古法琉璃不可回收,也就是说一旦出现一点点问题,十数天、几十道工序,多少人的努力就立刻付诸东流。其二,琉璃不仅仅是一种材质,更是一种文化产品,更重要的是,琉璃产品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琉璃产品。

琉璃可以烧制瓦、砖、盆、缸等成品,同时还用于建筑构件。建筑所用的琉璃构件包括琉璃瓦、正脊、鸱吻、脊兽、雕花琉璃砖(琉璃影壁用)、琉璃砖等。宋朝时已经在宫殿上使用黄绿色琉璃瓦。元朝宫殿则用黄、绿、蓝、红、粉、白、黑、紫等多色琉璃瓦和琉璃构件。明清两代宫殿、陵寝和皇家寺庙多用黄色琉璃,园林建筑杂用蓝、绿、黑等色的琉璃。亲王宫殿、园寝多用绿色琉璃。大量使用琉璃的建筑除了殿宇建筑的屋面构件外,还包括琉璃照壁、琉璃塔、琉璃牌坊。明朝南京大报恩寺塔全部用琉璃盖成。琉璃工艺品种类繁多,一般以摆件,挂坠,手镯,项链。

中国民间匠人制作硫璃,无论是用于建筑抑或是个人饰品,一般有如下几道工序:

造型设计。将设计创作理念绘成平面设计图稿,再雕塑立体原型。为了有完美的比例与美感,每一笔一刀都必须极其精准细腻。

制硅胶模。在原型的表面涂上硅胶并以石膏固定外型,再制成硅胶阴模。

灌制蜡模。灌入热融的蜡,待其自然冷却成型为阳模,其中镂空与倒角的细节转折处必须靠细心、耐心与双手的巧劲小心拆取。

细修蜡模。将蜡阳模、毛边、气孔细心修补。

制石膏模。将耐火石膏灌铸在修饰后的蜡模外,制成含蜡石膏模,再以蒸汽加温脱蜡,即成耐火石膏阴模。

进炉烧制。将石膏模与配置好的玻璃料放进炉内慢慢加温到1000C左右,水晶玻璃软化流入石膏模内成型。

拆石膏模。待其降温冷却后从炉内取出,小心拆除石膏模取得琉璃作品粗胚。

研磨、抛光。将作品不断重复地研磨、抛光,直至使琉璃的光泽透射出来,展现晶莹的质感,即算完成作品。

现在人们常常将玻璃与琉璃制品搞混,其实它们是有着质的区别的:首先从外观上,玻璃是一种透明物体,而琉璃是半透明物体似透非透;从烧造工艺上来讲,两种类型的烧制温度不一样,琉璃是1500度,而玻璃是在1000度;琉璃与玻璃相较于颜色来说,琉璃颜色更加丰富,虽然玻璃可以有不同的颜色,但全部以纯色为主,混合后会爆裂或者混浊;而古法琉璃可以有多种颜色混成,且通透如故,流动性鲜明,七彩璀璨;古法琉璃的密度明显高于玻璃,且手感滑润;轻轻敲击会有金属之音;而玻璃的声音相对比较沉闷。

虽说现在市面依然有着五彩斑斓的各种琉璃制品,但那是现代化生产线下的产品,传统的匠人已经淡出。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164号

湖南慧源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

湘ICP备2024043029号-1

电话:400 8383 263

  • 服务号
  • 订阅号
  •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