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旅
您当前的位置:

远去的农村匠人(七十四) 铸锅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3-08


远去的农村匠人(七十四) 铸锅匠 

作者:张光友


我们居家使用的铁锅,多为铸铁锅,是用生铁铸造而成。自从我国发明铁的冶炼技术以来,随即诞生了多种生活铁器,由于生铁铸造技术较铜制品的成本降低了许多,因此大大降低了生活成本,使之更为人们所偏爱。据说在汉朝时期就出现了铁锅,人们只用其烧煮东西,并没有用其做饭,因为数量特别稀少属于高档次的奢侈品,造价极高,一般的老百姓根本用不起,只有极少数官宦富豪人家才能够使用。到了宋朝年间,才逐渐大面积普及,人们开始用其炒菜做饭,并逐渐成为国人烧饭的主要灶具,铸锅匠人开始在民间出现。

民间铸锅匠一般为家族式作坊生产,生意兴隆时会就近雇请几个临时帮工,浇出的成品铁锅由其他人出再去销售。

铸锅技术与流程相当繁琐,主要有做锅模、制作车刀、筑熔炉和浇铸四大环节。其中做锅模、制作车刀、筑熔炉,是铸锅前的三大关键技术。

做锅模。锅模要根据所铸铁锅的尺寸(通用口径为1.6尺、1.8尺、2.2尺、2.6尺、2.8尺、3.2尺,每尺约30厘米),分别塑出一凸(模蛋)一凹(模壳)的模型。其原料为:白黏土(陶土)、炭只(熔炉废渣中尚未灰化的硬木炭颗粒)、纸筋和砂。做模前,先将黏土和纸筋捶打后拌和均匀,然后掺入炭只和砂,炭只和砂要分筛成粗、细、极细(粉末状)几个等级。

做模的程序分为背层和面层。制作背层,取同一尺寸的旧锅为样,在其上敷塑粗坯。凹模背上塑四个脚,供制作面层时翻转立于地面;凸模在背层口边沿向内设两个抓手位,供合模时搬动。凹凸模的锅底(俗称锅脐)设一直径四厘米的圆孔,供穿插车刀轴和注入铁水(凸模的圆孔在成型后要封闭)。背层敷塑过程中要用小木槌均匀捶打(俗称“催”)使土层密实,直至晾干。为了赶时急用,也可用文火烘培,烘的过程同样要捶打。晾干后,撤去样锅,并均匀挖设直径一厘米左右的散热孔,然后敷设面层。面层的原料与背层相同,唯炭只和砂的粒径,逐渐精细。成型后,要用“车刀”校正弧度,修理定型。

制作车刀。车刀由焊接在铁棒中间构成,铁片弧度和铁棒长度视锅尺寸来定。先用生铁锻打成宽约4厘米,厚约0.4厘米的弧形铁片(现代可用钢条和钢板),根据所铸铁锅的内外弧度,由铸锅师傅进行锉制成车刀。车刀的外沿车刮凹模的内弧,车刀的内沿车刮凸模的外弧。凹凸模之间的空隙要与锅壁厚度一致。修车刀是衡量铸锅师傅技术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筑熔炉。熔炉为圆形直筒,高约1米,内径0.7米左右,筒壁厚0.1米。用黏土炭只筑成,分上下两截。上截为无底圆筒,下截为底座、炉膛。底座用铁锅焊三只脚为支撑;炉膛内腔呈长方形或椭圆形,底部用炭只和黏土分层填筑。左右两侧分设风管接口和铁水出口。风管接口内的风道是熔炉的关键技术,由铸锅师傅制作,做好后即加盖,不许他人翻看。铁水出口在熔铁时,用有铁环的铸铁球塞紧缝隙用炭只黏土密封。膛壁与上截炉筒接口的尺寸与上截相同。接口用炭只和黏土封塞,修理时可移动上截进行修理。

浇铸。锅模经过烘干,并备足铁料和硬木炭后,要选个好日子,备好香烛供品,在开炉前一天的晚上祭祀“炉师傅”(炉神),祈求保佑出好锅,次日才可开炉。每天分上下两班,轮流工作不得间断。所以一个铸锅厂要有2个师傅6个场下工,每班师傅 1人,场下工3人。师傅负责用铁钩子把铁水出口的铸铁球塞钩出,以查看铁水成色,确定铸锅时刻;场下工3人,其中1人拉风箱(上世纪60年代,改用鼓风机热风管),2人负责安装锅模(合模开模)和加铁添炭搬运等杂活。

每次合模前,由师傅用特制的烟把(用马竿草靠近根部柔软的一节叶子在水中煮软后捶成细丝扎成)。蘸取烟灰膏均匀地刷在铸模表面,使铁水分布均匀。但必须一抹到位,重抹则易生气孔,不到位则会烫坏锅模。场下工将凹模仰放在地面上,再将凸模从支架上小心抬起放入凹模,旋转一下,使其完全扣合,再用两块厚木板(枋)四条木棍将凹凸模捆绑牢固,再行翻转,使凹模注铁孔朝上,平放地面。

出铁水时,由两位场下工用木棍夹住炉体向出铁口倾斜,把铁水倒入师傅手持的长柄铁瓢。师傅将铁水由凹模的注孔倒人,稍等片刻,场下工将捆绑的锅模解开,揭去凹模,师傅用铁钳将铁锅夹离凸模,放在预先挖好的凹形地面上,用拖把蘸上冷水在红彤彤的铁锅里抹一圈使其冷却,然后搬出。

每次开炉,一般是两天一夜或三天两夜,师傅技术好、工作顺利,一昼夜可出锅100口,厂主即对师傅进行犒劳。

铸出的锅,如出现砂眼,即由师傅用铁垫片贴住砂眼外侧,再用小铁钻把砂眼略加扩大,然后选用铁珠(铸锅时撒落地面的珠体)嵌入砂眼,用对锤使力敲平,再抹上浸醋的铸铁粉末加以密封。出现严重纰漏则必须作为废铁。

封炉后,场下工即转入销售。分别将新锅挑到附近村庄巡回销售。销售的方式,采取以旧换新,加收工本费为主,也可以现金出售。

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引进后,取代了传统铁锅生产,铸锅匠人淡出人们视野。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164号

湖南慧源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

湘ICP备2024043029号-1

电话:400 8383 263

  • 服务号
  • 订阅号
  •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