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农村匠人(七十二) 柳编匠 作者:张光友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3-07
远去的农村匠人(七十二) 柳编匠
作者:张光友
柳编的起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在从事采集作物的过程中制作各种容器和包装物,采用有韧性的植物,借助初步掌握的编制方法,制作出不同类型的柳编产品。从奴隶社会到战国时期,柳编就已经在人们生活中普遍使用,历经各个朝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器具之一,柳编匠人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独立存在。
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用柳条编织的篮、筐。春秋战国时期,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棬。唐代,沧州(今河北沧州和山东宁津以北地区)柳箱已很著名。宋代,人们取杞柳的细条,“火逼令柔曲,作箱箧”。此后,柳编工艺不断发展。传统的柳编品种主要有衣箱、笸箩、簸箕等。
柳编制品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手工艺品,“编筐、编篓,家家都有”。这是因为这种工艺的原料来源十分广泛。北方用于编筐编篓的主要原料有柳枝、柽柳枝、桑条、荆条、紫穗槐条等多种,在盐碱地和沼泽地都有出产。
柳编又分为黑编和白编。制作“黑货”,要经过采割、选料、风干搁置、浸泡、编结等工序。制作“白货”要经过采割、选料、蒸料、剥皮、编结等工序。选料时,根据不同的需要选用红柳、沙柳等材料,选用时要求柳条修长、通体粗细相当。做“黑货”时需要把隔年的柳条浸泡24小时以上,让柳条全面吃水后变软。蒸料是做“白货”时必需的步骤,柳编匠将泡好的或者刚刚采割下的柳条置于大锅里或蒸或煮,蒸煮达40分钟以上,才能方便下一步剥皮。然后是编结,无论是“黑货”还是“白货”,编好之后都需要收边,收边是一件编器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这也是考验柳编匠技能的关键所在,这一工序决定柳编器具的精美完整,器物的边缘多采用勒编法,常常需要另行编排框子,用圈形软木立边,以柳枝剖成条状缠绕码边,或以竹、牛筋锁结边缘,使周边整齐美观,不致散落。
柳编工艺的主要技法有平编、纹编、勒编、砌编、缠边五种。
平编。是编平面席箔类的主要工种。其特点是经纬交织,互相穿插掩映,可以挑一压一,也可以挑二压二、挑一压二、挑二压一,从而形成不同的交叉编织纹样。苇编席箔先将苇子压制成平面的片材,再行编织,也多取平编工种。其他的高粱皮编织、竹篾编织、蒲草编织,也是以平编为主。柳条编织用平编的倒反而不多。
绞编。绞编也是以经纬编压为主要特点的工种。它和平编的不同之处是在经编方面,平编的经纬相同,同时动作,往前编织;而纹编则先编排好经桩,经桩可以是绳,是条子,是竹杆,甚至是铁丝,然后以编条(柳、槐、篾)交叉上下穿行于经桩上下,循环绕行。编成后的效果,表面全为纬编所掩盖,不露经条。绞编要求编纬的条子要比较柔软,有韧性,故常用于蒲草、细柳、桑条编织。
勒编。勒编是传统的柳条编结工种。用勒编做成的器物一般称为“系货”。其法以麻绳作经,以柳条作纬,麻绳互相交错穿过柳条间,穿一次,绕扣勒紧,通常民间所见簸箕、笆斗、箩筐、柳条包等,均以此法编结主体部分。勒编器物的边缘,常需另行编板、把或框子,以使周边整齐,不致散落。
砌编。砌编是传统手工编织的常见工种之一。用砌编工艺制成的器物一般称为“砌货”。其法多被用于圆形器物的编制,方法是将编结物聚合成把,然后用较结实的篾片,将这些把束穿起来。民间常用的墩子、饭篓、字纸篓等均用此法做成。
缠边。条编的辅助工种,必不可少。主要用于条编器具的边沿、把手部分。其法多以坚硬的材料为芯,在芯的外面,用柔软的条子(藤皮、塑料带、篾皮等)按一定方向缠绕,一方面使之固定,一方面起到表面装饰效果。缠边可以用单条或多条,单条排列整齐,效果朴实大方,多条可以用各种色彩的材料,缠绕时可以编出花纹图案。可见于腊杆家具、柳编制品及屏风等的包边和衔接部。
应当指出的是,农村的日常用具中,柳编制品已难觅踪影,普通的匠人后継无人,诸君所见的产品也不再属于大众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