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农村匠人(七十一) 苕糖匠 作者:张光友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3-06
远去的农村匠人(七十一) 苕糖匠
作者:张光友
相信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几个人知道什么是苕糖了。所谓苕糖,就是用红薯煮汁而熬制而成的一种果糖,衡阳方言叫“鸡公糖”。其形状黑红透亮,既脆且粘,卖糖人要用一把锤 子和特制的斩刀根据购买者的要求斩下来。
上了五十岁的农村人或许还记得这样的场景:一个挑着箩筐人来到村里,箩筐一头盖着一个簸箕,一边吆喝着“卖鸡公糖啰!”不用说,这是苕糖匠人到了。孩子们便会纷纷缠着大人,从他们那里讨得一个五分的票子,再从匠人那里换得一块食指宽窄,半寸长短的苕糖,继而嬴得满嘴的香甜。
红薯在我国南北均有栽种,在食糖匮乏的年代,聪明的祖先便发明了用红薯熬糖的方法,因而催生了苕糖熬制匠人,他们都是小本经营,自己熬制,再走村串乡销售。
红薯糖的制作并不复杂,红薯,麦芽是主要原料,其制作过程是:
备料。要把每一个红薯认真清洗,把残留的根茎、坏死的表皮、粗糙的疙瘩都一一削去,耐心地搓洗干净,不让表面残留任何泥沙。将洗净的切块红薯放进铁锅里,用柴火煮熟。
捣糊。红薯熟透后,又趁热将其捣成泥状。这是一项力气活,匠人用擀面杖在铁锅里搅拌,一圈一圈,把块状的红薯搅拌成红薯糊糊,通常一锅红薯捣完,会让人满头大汗。在捣成泥状的糊糊内,再把事先发好的大麦芽放进拌匀,等待糖化。
挤浆。把大水缸清空,上面搁上一块厚重的大木板,把糖化好的红薯糊糊舀到一个布袋里,在水缸上面的木板上进行挤压,让浆汁流入缸内。这是需要二个人配合默契的一道工序,另一个人要时刻保持锅里红薯糊糊的温度,温度高了,烫手,无法进行挤压;温度低了,红薯的汁液挤压不出来。匠人用力挤、压、摁、揉、搓,红薯的甜汁便从布袋里一点一点地流出。
熬糖。这是个技术活,是整个熬制作的关键环节。重要的是控制火候。开始时火力要猛,逐渐将火力减小,要边熬边搅动,既加快水分蒸发,又防止锅底焦化。当把一根筷子放进锅中,筷子能够直立,就说明红薯糖的浓度差不多了。
把糖稀盛到撒了面粉的簸箕里,待其冷却后,变成硬邦邦的一块,就可以出售了。
现在市场上各种食品花样繁多,苕糖无论从视觉或味觉都无法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苕糖匠人也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