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旅
您当前的位置:

远去的农村匠人(七十) 斗笠匠 作者:张光友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3-05


远去的农村匠人(七十) 斗笠匠 

作者:张光友


斗笠,又名笠帽、箬笠。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在东南亚国家和我国江南农村,几乎每家每户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们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头上。成了自己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因此斗笠匠人也应运而生。

斗笠的历史攸久。从《诗经》“何簑何笠”、《国语》“簦笠相望”来看,斗笠作为雨具,至迟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初。此后,斗笠在民间一直沿用,常以材质区别品名,大体有下列几种叫法:箬笠,即竹笠。又称箬帽。以箬(一种细竹)的叶或篾,夹细纸制成;草笠,以草梗编成。其中芦苇质的称苇笠,香蒲质的称蒲笠;毡笠,以毛毡片制成;雨笠,雨林地带采用当地棕皮、棕毛编结的大斗笠。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的也有本国特色的斗笠。

古诗文中关于斗笠的诗歌不少,如“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都是久吟不衰的绝唱。

斗笠的制作是一种纯手工的手艺活。编织斗笠的工序有伐竹、破竹、削篾、编笠坯、上箬叶、牵笠线等。其主要工序有下列几个:

伐竹剖篾。在编制斗笠前,首先是要破竹剖篾。将数年生的老毛竹砍来,剔去竹枝,用篾刀将竹干破开,剖成筷状的竹条,然后慢慢剥离开青黄层,竹青层部分比较坚韧,竹黄层部分则较为松脆,手艺人在剖竹时要注意分别对待。将青黄篾细心地剖离成很薄的竹篾,再用篾刀将篾条刮光滑,就能开始编织斗笠了。剖竹的篾刀形似柴刀,但没有柴刀宽厚。剖竹的功夫好坏,体现在箨环(位于竹子的节与节之间,俗称为“竹节巴”)上,因为箨环质脆,易断。手艺人在剖竹时两眼盯着竹节,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着竹篾的一端,右手操刀,将竹篾剖分开后,退一退刀,再用力将刀滑向箨环,以成势如破竹之态。新手一般很难将一大根竹干的竹篾从上到下一剖到底,这是个技术活,稍不注意,不是竹箨环断裂就是篾丝割手或篾刀切在手上。所以编织斗笠匠人的手,总是横七竖八地布满细碎的伤疤。

制作笠斗坯。先是编织竹篾条,其实就是经纬交织。这种方法有些类似于织布时的经纱和纬纱,编斗笠主要的手法是“挑”和“压”。在编制过程中,始终是挑起两条经篾压住一条纬篾,这是竹编中最常见的“挑二压一”的方法。等到竹篾挑压编织“捏蒂”成型(俗称为“安”和“嵌”的工序)后,再放置在一个形似凉帽盖的木头模具上“套模”定型(俗称为“盘脚”的工序),把竹篾编制成圆锥形的斗笠半成品。

铺叶拼装。笠斗坯完成后,接下来就是铺叶拼装了。斗笠由上下两顶笠斗坯拢合挤压组成,中间夹以油纸和呈放射状相互掩压、旋转而排列的箬叶。

先把外笠斗坯翻转过来,顶部朝下放置在一个无盖中空的木桶中,均匀铺上裁剪过的几片油纸盖住俗称为“笠斗孔”的经纬篾间孔隙,就可铺箬叶了。在正式开始铺叶拼装前,要先在已经铺好的斗笠两侧的油纸上各放一小把俗称为“擦掩”的小竹叶片,其作用是,如果直接将箬叶放置在油纸上,怕上层的笠斗坯按下去时会带动油纸一起滑下去,导致斗笠走形。放了“擦掩”,等于是增加摩擦力,就不会使油纸滑下去了。

将箬叶铺满倒置的笠斗坯后,再将内笠斗坯翻转过来,连同铺好的箬叶一起按入这顶笠斗坯当中的凹陷部位,进行拢合挤压,然后用竹篾戳过箬叶稍微锁一下边,缝合上下两顶笠斗坯。为了在缝合过程中达到上下两层固定和严实的效果,还要在当中放上一块鹅卵石。在缝合好后,剪去伸出斗笠边沿多余的箬叶,再用竹篾细密地进行绕沿锁边,这样,一顶斗笠才算制作完成。

斗笠虽然很小,但做起来活儿挺复杂。从上山伐竹到破竹剖篾,从捏蒂到套模,从铺叶拼装到绕沿锁边,从编笠顶到压实,细算起来不少于15道工序,且不能连贯做完。

由于新式材质防雨防晒用具的出现,斗笠在农村已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匠人们也渐渐消失。当然,在一些旅游景点或许还能看到有人在编织斗笠,但那已属艺术的范畴了。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164号

湖南慧源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

湘ICP备2024043029号-1

电话:400 8383 263

  • 服务号
  • 订阅号
  •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