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农村匠人(六十七) 藤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3-02
远去的农村匠人(六十七) 藤匠
作者:张光友
藤匠是一个古老的职业。藤家具因其质地坚韧、色泽光润、手感平滑、弹性极佳,置于寒室不觉其奢,布于华堂不觉其陋,因而深受人们喜爱。
我国对藤的开发与利用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究,汉代以前,高足家具还没有出现,人们坐卧用家具多为席、榻,其中就有藤编织而成的席,藤席和竹席总称簟,是当时较高级的一种席。自汉代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制藤工艺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藤家具品种日益增多,藤椅、藤床、藤箱、藤屏风、藤器皿和藤工艺品相继出现。中国古籍《隋书》出现以藤为供物,明朝正德年间编撰的《正德琼台志》及随后的《崖川志》记述了棕榈藤的分布和利用。福建泉州博物馆明朝的郑和下西洋的沉船上保存着藤家具,这些都证实当时中国的藤家具发展水平。在现存精美的明清家具中,也有座椅是藤编座面。
藤编一般经过打藤(削去藤上的节疤)、拣藤、洗藤、晒藤、拗藤、拉藤(刨藤)、削藤、漂白、染色、编织、上油漆等十几道工序。藤编主要以藤枝、藤芯或竹为骨架,然后用藤皮或幼嫩的藤芯编织而成,充分发挥藤条柔软、不易折断的特点。在色彩上,大多采用原藤的浅黄色,或加工、漂白为白色、象牙色,显得柔和典雅,有些则配以咖啡色、棕色等。藤家具以粗大的藤条为骨架,经钉架,再用藤皮、藤芯编织而成,最后上油漆或上色。
农村藤匠主要是制作藤制家具。其工艺可以分为八个环节,他们分别是:原料选择、原料打磨、原料加工、抛光、组装、编织、半成品打磨、喷油。
原料选择。藤的种类很多,已知的有600种,其中以厘藤,红藤、沙藤、巴丹藤最为常用。巴丹藤和沙虅一般粗细比较均匀,是制作藤椅骨架的上好材料;里藤的柔韧性非常好,是制作盘花不可缺少的原料。
原料打磨。藤的表面比较粗糙,是一种多刺植物,所以在进行制作时,要对原料进行“打磨”处理。这种打磨机床,是专门对藤的原料进行打磨的工具,主要是利用砂带和砂轮进行打磨。打磨要分成两次来完成,一次是粗打磨,一次是细打磨。
原料加工。藤椅的主体框架是由木头或楠竹做成,对藤条的处理需要经过弯曲、铳口、组装等几个环节。弯曲:弯曲时要经过三个环节,他们分别是加热、弯曲和冷却。首先,用火对藤条进行加热处理,当加热到一定程度时,趁着热劲把藤条放在操作台上卡好,边加热边用力,使之弯曲变形。大概弯曲到90度左右就可以了,然后停止加热任其自然冷却;然后锯口,再分别对他们进行铳口处理。铳口就是在截取好的藤条两端各1公分处做一个凹槽,凹槽的作用是为了藤椅组装的需要。在藤条进行铳口时,用力不可太猛,以免损坏藤条的长度。然后我们再用这个带锯齿的打磨工具对铳口的边缘进行打磨处理,打磨的目的是将铳口边缘的毛刺去掉,使边缘更加光滑。主体部份则是在事先做好的木框或竹框架上,用藤皮进行编织,使其全部覆盖于上,最后总体抛光,并涂上光油,一件藤制椅子才算完工。
现在,藤制品已引进现代加工技术,传统的匠人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