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农村匠人(六十六)擀毡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3-01
远去的农村匠人(六十六)擀毡匠
作者:张光友
毡是北方人居家的重要物品。我国使用毡制品的历史至少在三千年以上,周朝宫廷中就有专门监制毡的官吏,称为“掌皮”。《周礼·天官·掌皮》载:“秋敛皮,冬敛革,共其毛皮为毡”;北魏时期的综合性农学著作《齐民要术》中就有制毡法的记载:“作毡法,春毛秋毛中半和用,秋毛紧强,春毛软弱,独用太偏,是以须杂。”
在北方,凡是养羊的人家,每年都会剪一次羊毛,剪下的好羊毛卖钱,或者纺成毛线,打毛衣穿,比较短或者次一等的羊毛就叫来毡匠擀成毡,毡也可以卖成现线。因此,毡匠也就成了一种职业。
过去的北方,不论城镇还是乡村,基本是家家睡炕,户户有毡。羊毛毡保暖防潮,耐磨耐用,是居家过日子的必备物件,如果家里连毡都没得铺,其寒酸程度就可想而知。
毛毡制品有毡房围毡、炕毡、雨毡(放牧时防晒,防雨的毡衣)、驼房子(在荒漠中过夜栖身的类似帐篷的尖顶小毡房)、毡靴、毡鞋、毡帽、毡衣、毡裤、鞍具垫毡等。
毡匠擀毡工具有弹毛弓、弹毛台、尺杆、竹条、竹帘子、撒杖、铁钩、木手掌,毡帽模子、毡靴模子、毡袜模子。
在外行人眼里,擀毡的工序并不复杂,包括弹毛、铺毛、压边喷水、再次铺毛、卷毡帘、捆毡帘、擀帘子、洗毡、解连子压边、晒毡等工序。每道工序,每个细节只用简单的工具,用手工操作完成。
弹毛是一道需要耐力和体力的工序,毡匠用弹毛弓把羊毛弹蓬松后卷成羊毛卷,然后把弹子的一半羊毛卷撒在擀毡用的竹帘子上,用竹条打匀、打细,再用口把温水喷在铺好的羊毛上,让羊毛湿润为止,然后再铺,再喷水。接下来,毡匠把铺好羊毛的毡帘子紧紧的卷起,用4道绳子把卷好的毡连子捆紧。
然后就是擀帘子了。毡做得好坏,擀毡是一个重要环节。擀毡的动作有如手工擀面,所不同的是:用的不是手,而是光脚片子;擀毡的地方不是平平展展的做饭案板,而是用门板支起的一个与地面约四十五度的斜面上。擀毡人坐在高的那头一个长条椅子上,毡坯放在脚下,在毡坯和门板之间有两根大拇指粗细的麻绳,一头钉门板上,一头握在毡匠的手中。擀时,脚片子使劲向外蹬去,一直蹬到腿伸展为止,然后用手中的绳子将毡坯拉回来再蹬出去,如此反复不断。
擀毡不但是个体力活,而且还是个技术活。擀时两人的配合要相当默契,出脚要齐整,收绳要匀称,脚下的力道要一样,否则擀出来的毡可能厚薄不均匀,不耐使。踩在毡上的脚如擀面的手,还得左右不停地移动,这样才能将每寸毡擀得瓷瓷实实,平平展展。
每擀几绳就要在毡坯上倒一马勺滚烫的开水,以增加毡坯的收缩度。大冷的天,水刚倒上去时烫得脚底起泡,没擀两脚即被冻得要结冰。一页毡要擀成形,需要两个小时,就这样一热一冷反反复复上千次地用脚搓揉。毡擀好了,羊毛也洗得干干净净。这时,整好形的毡坯就可以放在阳光下晾晒。
随着人们生产生活观念的转变,使成本较高且工艺复杂的手工羊毛毡逐步被成本较低、购买方便的其他机器毡代替,手工羊毛毡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匠人则渐渐隐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