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旅
您当前的位置:

远去的农村匠人(六十五)推子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2-29


远去的农村匠人(六十五)推子匠 

作者:张光友


推子,又叫磨砻。是南方人专门为稻谷去壳的一种日常居家用具,专门制作这种器具的匠人便叫推子匠。

在碾米机出现之前,吃大米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其中,去谷壳就是最关键的一个。最开始人们是釆用捣杵或堆臼来完成的,但这种办法即费体力又十分缓慢,于是发明了推子,继而催生了推子匠人。

推子的工作原理类似石磨,呈上下两截式圆筒形,下截用四个木脚架支撑,固定在地平面上,其截面圆中心用一根圆木轴与上截上连,整个上半截靠木轴为圆点可以自由旋转。稻谷就是通过上半截的注入口,通过转动使上下两截磨齿的搓揉,达到去壳的目的。整个构造不用一寸铁钉,仅用三样东西:竹子,泥土和木材。

有一则谜语是这样描述推子的:“木匠篾匠合力打造,一推一拉摇头晃脑,边吃边屙总是不饱,一日三餐功劳不小。”

现在50岁上下的农村人对推子应该是有记忆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推子还是最普遍的碾米工具,一般一个家族内或是几个邻里间都会共有一个推子,因为它的作用十分重要,制作也便显得郑重其事,往往要选择黄道吉日,放鞭炮接送师傅。

推子的结构,看上去并不复杂,但是,制作的程序和要求还是相当高的。整个过程大致分七个步骤:即备土、打磨盘、编磨圈、夯土、炒磨钉、钉八卦、加工造型等。

备土是很有讲究的,要取山垅中特定部位呈金黄色的,无沙石粒,无腐殖质黏性好的纯泥。挖取二三箩筐,晴天时摊开于干净的晒谷坪上,晒干、捣碎、过筛备用。

备好了土再请木匠制作一个磨盘。磨盘并不复杂,就像在比较粗大的十字形座子上安放一个大木盆,只要大小适中并且结实牢靠就行,当然,为求美观也得打磨抛光才好。

磨盘打好后就在盘中心编织磨圈。磨圈的经蔑要嵌入砻盘底板以求稳固。一般要选择三年以上生的楠竹,织成约高七十公分、直径六十公分的圆圈。

接着是夯土。师傅将备好的泥粉倒在干净的地板上,参合适量石灰粉,用口喷清水湿润,搅拌均匀。当达到一捏成团,一搓变粉时,便可使用。先用木杵夯下座的磨泥,添一层,夯一层,直到超过磨圈三公分左右为止。接着,将上座磨圈反扣在平整的地板上,在磨手的两端下面垫上砖,下方放置捣碎的圆锥形砖土,再将杉木板制作的约二十公分见方,十五公分高的方框连接在磨手的正中部位,这时便可以倒入磨泥,直到夯结实为止。

夯完土就是炒磨钉了。磨钉一般是以柞树或檀树等细叶木质紧致的木料切削而成。约长七公分,宽二至五公分,厚半公分。在大铁锅中倒入适量细沙粒,用文火烧炒,待沙粒发烫时,将削制好的钉片放进锅中一起连续翻炒,炒到呈赤褐色且冒出香气时起锅,筛去沙粒,放置大篮中摊凉。炒过的钉片能增加硬度和韧性,推谷时更耐磨。

钉磨钉前,师傅在打磨平滑的两座磨的正面,用铅笔画好八卦线条,由内圆向外圆成直线辐射,就像一把把扇子摆在圆心的周围。按线位钉木片,其木片不可全钉入泥中,应留出泥面近三公分,然后撒上泥粉,撒一层用工具在钉的间隙锤打结实,直到嵌入的泥与钉基本持平。钉距磨心约十公分,离磨圈边约三公分,靠里行路少,靠外行路多,图似八卦,也算是暗藏玄了。

最后一道工序是加工造型。上座磨,要将有钉的一面改朝下放平,把磨手上面的泥用铲子铲成一个光滑的锅底形,便于放置稻谷。下面方框内的泥则用凿子清除,便于让稻谷随着上座推子按顺时针旋转时,有规律地流入八卦槽中碾压脱壳。此外,两座磨的八卦边缘,要将泥削压成光滑的圆斜状,既美观,又便于流出米粒与谷壳。

最后,将上扇抬上去,让磨手中央的圆孔穿入下座的磨心棍,便合成整座新推子。推子做成了还须做一个磨鼻钩(衡阳叫耒钩把),前端为七字形,下面装一个铁条,后端为丁字形,使用时,可将稻谷适量倒入上座磨的凹形中,并在楼板适当位置吊两根等长的绳子拴住钩的后端以求省力,用磨鼻钩前端的铁条勾住磨手一端的圆孔中,按顺时针方向用力推拉,那稻谷便会徐徐脱壳,连米带糠流到下方的砻盘中。

随着碾米机械的出现,推子已被淘汰出局,推子匠人从此绝迹。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164号

湖南慧源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

湘ICP备2024043029号-1

电话:400 8383 263

  • 服务号
  • 订阅号
  •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