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旅
您当前的位置:

远去的农村匠人(六十四)铜锁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2-29


远去的农村匠人(六十四)铜锁匠 

作者:张光友


我原本想想把今天的题目起名修锁匠,但又怕诸君与今天依然存在的修锁艺人混淆,因为我文中叙述的是民国以前那些修理旧式铜锁的匠人,苦于找不到贴切的题名,姑且泛用此题。

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人们常说大门紧锁称为“铁将军”把门。《辞源》里锁的定义是:“锁,古谓之键,今谓之锁。”《辞海》解释为:“必须用钥匙方能开脱的封缄器”。锁,在我国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了。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中国仰韶文化遗址中,就留存有装在木结构框架建筑上的木锁。东汉时,中国铁制三簧锁的技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三簧锁前后沿用了1000多年,流传至今有金锁、银锁、铜锁、铁锁、木锁,以至于发展到现在的高档电子锁。当然,从古人发明了锁之后,就有修锁匠应运而生,修锁匠至今也有3000年的历史了。

在洋式的弹子锁未传入中国之前,国人使用的锁几乎大同小异,长方体型,比较瘦长,锁上方是一道横梁,右侧是钥匙孔。将细长的钥匙从缩孔中深入,将钥匙前端开出的孔眼对准锁芯中的槽位,继续向前推动,锁芯就可以从左边退出来,锁就打开了。

上锁的原理很简单:锁芯下部有三个弹片,弹片右边固定在锁芯下面一个横梁的右侧,左边向外伸展出来,上锁时,将锁芯从锁的左侧沿着槽孔插入,弹片在插入的过程中压紧,顺利插入锁芯之后,弹片自然弹出,由于槽孔的大小刚好够弹片压紧时插入,当弹片张开时,刚好顶住左侧的锁内壁,这样铜锁就顺利锁上了,铜锁的上方横梁也插入右侧的槽孔中,这样就可以把穿在其上的东西锁住了。

民国之前的修锁匠一般在集镇上设有自己的门面,接待需要修复的锁具,偶尔也会挑着担子,带上噐具上门服务。由于旧时的锁多为金属材质,因此锁匠们的工具都与此有关,包括加热用的炉子,焊接烙铁、锉刀、鎯头等。

与其他手艺行业一样,修锁匠釆用的师傅授徒的方式传承技艺。学徒进门时必须承诺四条:一要心细;二要守道;三戒贪心;四是不跟梁上君子打交道。

旧式锁由于结构简单,修理的过程并不复杂,通常的业务不外以下几种:钥匙丢失,重新配置。由于锁芯釆用的是金属簧片,因此,进匙孔的形状便决定钥匙的形状,匠人只要按此细心锉一把即可;簧片脱落,重新补齐。旧式锁的上锁原理全在锁芯上附着的那组簧片,但使用寿命有限,到了一定年限,便会出现弹力不足或脱落,匠人则要根据芯柱的尺寸,重新铰一组焊上去;外观破损,重新换装。旧式的锁多为铜片冲压成型,在一般人眼中,家中拥有一把铜锁,已是一件很贵重的物品了,因此这把锁可能作宝贝世代相传,时间久了,外壳极有可能会腐蚀变型,接到这种活,会让匠人颇费周折,但他们会有办法让完好如初,或补或焊或拼,让一把原本锈迹斑驳的锁重现光彩。

现在,普通民家早已不使用这种旧式锁具了,只能在愽物馆或收藏爱好者那里才能见到踪影,铜锁匠的手艺自然后继乏人,新时代的锁匠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概念。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164号

湖南慧源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

湘ICP备2024043029号-1

电话:400 8383 263

  • 服务号
  • 订阅号
  •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