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旅
您当前的位置:

远去的农村匠人(六十三)烟丝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2-28


远去的农村匠人(六十三)烟丝匠 

作者:张光友


相信知道刨烟丝这个匠人的不多,即便老烟民。中国人吸烟的历史是从十六世纪中叶西方烟草的传入开始的,开始传入的是晒晾烟叶,距今不过400多年的历史。1900年在台湾试种烤烟,1910年后相继在山东、河南、安徽、辽宁等地试种成功,1937年~1940年在四川、贵州和云南大面积种植,使这些地方发展成为中国主产优质烟区。烟叶种植的引进成功,迅速造就了中国大江南北,城市农村的亿万烟民。

在机制卷烟没有面市之前,国人吸烟主要是用烟斗、水烟袋或烟枪来完成的,无论用何种烟具吸烟,均要把烟叶变成烟丝才更方便,于是,一种专门的刨烟丝匠人便应运而生,催生了一个特殊的匠人种类。

烟丝生产的匠人一般拥有自己的作坊,生产烟丝出售,也接受来料加工;有时也走家入户提供服务以搛取加工费。

烟丝制作是以晒烟叶为原料,先按颜色选分,去梗后的叶片加水和植物油拌匀,烟梗碾成细粉同时拌入,用夹板及麻绳压捆成墩,用木刨子推刨成极细的烟丝。加水及油时,另加红土拌入叶片者其色红;拌入姜黄粉者其色黄;拌入榆叶粉者其色青。选叶金黄而刨丝极细者称皮丝烟。现制旱烟多用切丝机直接切丝。手工制丝需经木榨压成烟块,再切成条饼刨丝。旱烟有生切、熟切之分。上述制作为熟切;生切是在烟叶采收时经堆黄后切丝,然后晒干。

刨烟丝的匠人通常有其典型的职业特征:油污满面,油褂遮怀,说出话来甚至都带着烟气油味。刨烟丝匠人的行头主要有:一副榨床,檀木的,一人高,坚实无比;数根两尺来长、五六寸宽三四寸厚的“大尖”,即一头宽而厚一头扁而细的木楔,都被菜油浸得油光铮亮,呈现出金黄的颜色,能够照出人影来。除此之外,还有刨子若干,切刀一把,大锤一把,撬杠一根,麻绳一捆。

创烟丝的第一步上榨。这是前期的准备阶段的粗活,也十分消耗体力。其主要程序是,铺烟叶,把烟叶一张张抻平叠码;洒菜油,在烟叶表层喷上些许菜油使烟味调和;调温水,在烟叶上洒些温水使烟叶湿润;压榨床,将用麻绳捆好的烟叶依次码进榨槽;上木尖,在榨槽的空隙处加上木尖,以便将蓬松的烟挤压成饼。挤压撞尖时最要体力,即便是在很冷的冬天,门外寒风夹雪,刨烟匠们的头上也会热气直冒。等到他腾出时间来擦汗时,已经是烟叶上榨压紧,烟油渗出了。

刨烟丝的第二步是推烟。看匠人推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过程:榨床竖放在两条长凳上,两位匠人分坐两头,两人共执一刨,挺胸舒臂,往来应接,此起彼伏,俯仰参差。那种动态,不只是舞台上的艺术表演,更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再创造。一起一伏的身姿,一来一往的推拽,一卷一缕的细丝,一呼一应的声息,定格成乡村生活画卷里一道绝美的缩影。刨铁在烟砖面上铲刮发出的声响,像薄冰轻解,像竹雪滑落,更像松鸡振翅。欢快时,频率加大,了无间隙,急管繁弦,征鞍踏踏。

刨下来的烟丝极细,如发丝,如棉绒,抖开来蓬松黄亮,散发着一股股浓郁的清香,这香味新鲜,淳厚,老辣,通过空气向四周弥散,这种味道就是无形的招牌,不须由人指点,人们便能寻香而来。

随着机制烟卷的问世,刨烟丝的匠人便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164号

湖南慧源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

湘ICP备2024043029号-1

电话:400 8383 263

  • 服务号
  • 订阅号
  •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