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农村匠人(六十二)钟表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2-28
远去的农村匠人(六十二)钟表匠
作者:张光友
本篇叙述的钟表匠,并不制造钟表,而是指那些把已经出现毛病的钟表修复如初的匠人。
钟表的出现大约在400年前。据记载,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用摆的振动来计时的时钟。德国人彼得亨兰制造了第一只挂表。第一只手表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为了博得妻子的欢喜,命令工匠给约瑟芬皇后制造的。后来瑞士则成了世界钟表制造王国。中国古代有日晷、水钟、火钟、铜壶滴漏等,这只能算是古人的计时器。没有嘀嗒嘀嗒的钟表声,都不能称作钟表。到了1090年,北宋宰相苏颂主持建造了一台水运仪象台,能报时打钟,它的结构已近似于现代钟表的结构,可称为钟表的鼻祖。但真正的钟表制造却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情。
由明至清的四百多年间,西洋钟表一直是贵族阶级的奢侈用品,乾隆年间,修表技术传入民间,才有了修钟表这一行当。随着钟表在农村使用的延伸,上世纪五十年代才在农村出现钟表修理匠人。
修钟表不同于别的行当,它是一件技术要求非常高的“细磨活儿”,细密、精确胜过绣花,有时又要使巧用劲,稳住齿轮,弹簧片儿。马克思曾称钟表制造和维修是“复杂的劳动”。通常情况下,修理钟表的师傅都会固定在街边路口找个合适的地方从事修理钟表行业。他们的店面很简单,一般都是一个四方形的桌子,桌子上面套着玻璃框,玻璃上往往挂着一些钟表模型和配件用来招揽顾客。另外,桌子有若干个抽屉,每个抽屉里装着修理工具和各个不同品牌钟表的小配件。相对于其他的修理行当而言,钟表匠全套的工具较为复杂与精巧。有单眼筒镜、螺丝刀、小刷子、小夹子、开表匙、钳子、万用表、小锤子、退磁器(能退去指针上的磁性)、电焊枪(用于焊接发条)、吹嘴(含嘴里“噗噗”地找准了机芯吹去灰尘)等。
传统的钟表修理技术主要包括“粘、补、焊、驳、种”五法,其中掌握手工“种手表”摆轴尖、锉制巴心和镶补齿轮甚为重要。摆轴尖即业内所称“种车心”,是摆轴尖折断无配件时,先用优质钢丝磨制出比头发直径还细的钻头,在摆轴上打孔,然后镶入更小的钢丝后研磨出规格的摆尖。这技术精细得让人叹为观止。高超的钟表匠还能把乱成一团,直径只有四分之一发丝粗细的手表游丝,盘整得又圆又平,把缺损了五六个齿的小齿轮镶补修复。
修钟表的过程是慢工出细活,要屏气静心,用最准确的动作来操作,不能有丝毫的闪失。因此,有人称修表匠是方寸世界里的“艺术家”。在修理钟表时,钟表匠先是拿上下眼皮把单眼筒镜卡住,便于内力和眼光向机芯深处、缝隙拐弯里探进。那其实就是一个放大镜,表壳里的肠肠肚肚都暴露出来。钟表里面的零件有上百种,如果不熟悉每一个零件,就无法判断问题出在哪。即使钟表出现比较明显的问题,修起来也不快。修理钟表最麻烦的就是零件损坏,重新配置要花很大工夫。特别是手表里的轴,得用类似圆珠笔芯粗的钢丝,一点一点地把它磨成头发丝一般细,稍不留意就断了,又要重新开始。通常要修理的是机械表,因为机械表的摆轮最容易坏,轴心很易断,换一根轴必须用弓钻转,打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洞,再把头发丝一样的新轴换进去,这个过程熟练的钟表匠都要花上一个多小时。所以钟表匠在修表的时候,精神都是高度集中,从不轻易和别人交谈。钟表匠把表重装完不算结束,还要亲自戴上一段时间来验证校准。有些钟表虽然走时准确,但快慢掣偏差大,钟表匠也不会怠慢,依然重修游丝,以保证日后有调试余地。钟表被修好后,钟表匠并不急于将钟表返还给顾客,而是要再观察几天,确定钟表走时准确后才返还。
随着电子计时技术的普及和钟表产品供应的充足,钟表已不再是人们心目中的奢侈品和计时唯一选择,购买一款大众式的钟表也不须节衣宿食,因而也会故障的出现拿去修理。钟表匠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