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旅
您当前的位置:

远去的农村匠人(六十一)挂面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2-27


远去的农村匠人(六十一)挂面匠 

作者:张光友


去年,当我完成乡村匠人第六十集时,曾试图说服自己不再写下去了,因为我己经有江南才尽的感觉。但不少网友还在期待续篇,许多热心的朋友还不断提供素材,一些作家或企业界的朋友更是用赞许的语气,鼓励我尽最大限度地写下去,把当年乡村的曾经纪录下来。盛情难却,这才又重新回归案前搜集整理,添加了下面这些篇目,以飨所有关注和帮助过我的朋友们。

面条,一种用谷物或豆类通过研磨成粉状加水和成面团,之后或者压或擀制成片再切或压,或者使用揉、拉、捏、挤等手法,制成条状(或窄或宽,或扁或圆)或小片状,最后经煮、炒、烩、炸而成的一种食品。

中国、阿拉伯及意大利都声称是面条的发源地,但可考的关于面条的最早文字记录是东汉时期的中国。而且在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叶茂林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约4000年前被地震掩埋)中发现了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的面条,长约50厘米、宽0.3厘米,由粟制成,有最早的文字和实物佐证,很明显面条是起源于中国。本文叙说的是生产挂面的匠人。

挂面匠是指用小麦面粉加工成干面条的手艺人。

生产挂面,于北方人而言,或许那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因为它是居家餐桌上的主食,在南方广大农村则是稀罕的物品,尤其是在那种物质匮乏的年代,常常被用来做亲戚之间走动的珍贵礼物。饭桌上出现的那碗面条则是一道菜倄。因此挂面匠在南方乡村被视为受欢迎的匠人。

挂面匠一般为作坊式生产,主要集中在乡村的集镇。生产流程包括从把小麦磨成粉到加工成面条一条龙作业。其生产工具有石磨、石碾、箩筛、案板、切刀、晾晒支架和压面机等。

在压面机没有出现之前,生产挂面时,先把面粉放人大瓷盆内陆续加水,再加点细盐,用双手不停调拌,使之渐渐变成湿润的块状,然后用双手反复搓揉,使之和成均匀的面团,取其适量放入底面有众多小孔内壁光滑的厚铁漏桶内,上部垒压木柱,柱上用支架杠杆用人力下压,木柱进入漏桶使面团从漏桶底的小孔被挤出成细面条,临时搁置于存有许多面粉的大笸箩内,待一桶面团挤压完后从漏底切断,遍撒面粉避免黏连,用竿挑移到户外晾晒架,干透后切取其所需长短包装。

压面机出现后,则将和面团这道工序省去了,直接将湿润的面块投入压面机的槽内,面块沿着木质斜槽,进入两个光滑的铁滚筒,被圧成薄片,再进入下面两个有凹槽的铁滚筒,凹槽滚筒交错啮合,将面皮切成面条后,再挑上晾晒架。

制作面条的关键是揉面,要将面粉由粉尘状揉搓成北方下疙瘩汤前那种颗粒状,加水适量尤为重要,多则不成型,少则容易断裂无筋道。

过去手工加工的挂面细匀、耐煮,吃起来光滑有韧性,作为商品出售。顾客购置作为礼品赠送客友,或作为老年人、病人、小孩调剂生活的临时食品,普通人日常生活中多不食用。现在,面条生产已被专业生产厂家取代,集镇上再无面条作坊的踪影。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164号

湖南慧源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

湘ICP备2024043029号-1

电话:400 8383 263

  • 服务号
  • 订阅号
  •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