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农村匠人(五十九)箍桶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2-26
远去的农村匠人(五十九)箍桶匠
作者:张光友
箍桶匠在中国已经有了几千年历史,在青铜时代前,陶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容器。青铜器出现后,由于价格十分昂贵,一般平民无力消受,而陶器易碎的缺点逼着人们另辟蹊径,于是能工巧匠们便想方设法将木材制作成容器。专门从事此项工作的匠工——箍桶匠就诞生了,这一职业一直延续了几千年。
从事这个职业的人,俗称箍桶佬、箍桶匠,现代称呼为箍桶师傅。是木匠的一个分支。木匠手艺有“方凿”和“圆凿”之分。学“圆凿”的擅长制作澡桶、水桶、脚桶、马桶等圆形的木质生活用品。过去由于家庭卫生设施比较简陋,老百姓家中上述用品都是依靠学“圆凿”的木匠来做。他们与其他木匠最大的区别在于,多数时候要走出去自招徕生意。因此,在旧时,经常看到挑着一个担子,嘴里不停地吆喝着“箍桶噢”、“箍桶噢”的木匠走村串巷,为百姓们制作和修理各式各样的木桶制品。
各种木桶材料多采用杉木,民间也称之为“和木”,这种木材呈白色,质轻,有香味,是制作房梁和器具的上好材料。大凡准备做桶的百姓家,早早的就备好了木料和桶箍,桶箍也分三六九等,最差的要算蔑箍,好一点是铁箍,最好的是铜箍。使用什么样的桶箍也反映出这个人家的生活水平,因此,若是家里有姑娘要出嫁,再穷也要打制几付好铜箍。
一个木桶看似简单,实际上要经过削板、钻孔、拼接、套箍等几十道工序。木板削好后的“推刨”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将木板放在板凳刨上,精准地刨出一定弧度。大小不一样的桶,所需的弧度是不一样的,要经过圆周率3.14精确计算后,调整刨上铁皮的弧度,稍有误差就会导致木桶漏水,其中的门道全凭箍桶师父的经验手感。
箍桶匠最忙的季节要算夏天到来之前,因为夏天每天要用澡桶洗澡,所以家家户户都要把闲置在家多时的澡桶拿出来修理一番,实在不能用的要新打一个,遇到有板烂掉的要换上新的,漏得很厉害的要请桶匠把箍紧一紧,最后再用桐油油上几遍,夏天洗澡的问题就算解决了。总之到了这个时候,箍桶匠不愁找不到活,有时走到一个庄子上,能连续干上十天半月。最让箍桶匠高兴的是到那些为女儿出嫁准备嫁妆的人家干活,因为在南方,特别是在江、浙、沪一带,有这样一个风俗习惯,就是在女儿的陪嫁中必不可少的要有两样东西,马桶和脚桶,考究一点的人家脚桶还要做成高脚的,做这类活不仅材料好、招待好,就连工钱也高些,倘若在完工时再说上一两句吉利话,东家高兴时还兴许另付红包。
然而,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塑料制的澡桶、马桶、脚桶等逐渐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这些塑料桶既不怕摔,也不怕漏,更不用每年去修理,因而渐渐取代了木桶,箍桶匠的生意也逐渐清淡。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家庭卫生间的革命,抽水式马桶,陶瓷面盆,浴缸,整体浴房等等卫生洁具的出现,加之林林总总的桑拿洗浴中心使得马桶、脚桶、澡桶等用品,不管是木料的还是塑料的统统退出了历史舞台,箍桶的吆喝声也只能成为人们的回忆,连同马桶、脚桶一起进入了民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