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农村匠人(五十七)硝皮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2-25
远去的农村匠人(五十七)硝皮匠
作者:张光友
硝皮在中国有着攸久的历史,人们在很早就懂得用动物的皮毛来御寒或装饰。最早的先民为了生存,攻击并制服其它动物,然后“食其肉,寝其皮”,本能利用动物毛皮抵御寒冷,经历了“茹毛饮血”和“被毛寝皮”的时期,《古史考》云:“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但初始时期的毛皮由于没有加工处理,不仅硬还容易脆,人们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克服这些缺陷的办法,使之变成靱而柔软可身,硝皮匠由此独立成为一个职业,南北均有分佈。
硝皮匠旧时多为家庭作坊式生产,其过程就是用鞣质对皮内的蛋白质进行化学和物理加工,使牛、猪、羊等动物生皮内的蛋白质发生一系列变化,让胶原蛋白发生变性作用,使毛皮柔软、牢固,又耐磨,不容易腐败变质。南方的多以狗皮狐狸皮为主,北方则主要为羊皮。
民间硝皮步骤与方法是:浸泡脱脂。将初步加工的生皮(包括干皮、盐皮)置于15~18℃的温水中浸泡6—10小时,目的是使原料皮吸透水,软化回复到新鲜状态。将皮张上的油脂铲除干净,并把附在皮上的血液、粪便等污物和食盐完全清除,通常经过24小时的浸水就可达到目的。
硝液配料。硝皮的材料有多种,有的采用米浆(以糯米最佳,大米次之)、皮硝配成溶液。其用量按普通中号皮张面积计量:每张狗皮用量为500g,皮硝250g,羊皮每张用米量400g,皮硝300g。特大号、大号、小号用量可适量增减。有的采用明矾、食盐配成硝制液。其比例:明矾4%~5%,食盐3%~5%,水100%。先用15℃的温水将明矾溶解,然后加入食盐及全部的水,使其混合均匀。若温度在20℃以上时,应增加明矾和食盐各1%。按照上述的比例配成硝液后,要用双层纱布或粗布垫在米箩或菜篮中过滤,以防脏物漏入硝液中。民间对硝液咸度标准的测试釆用土办法,用手指蘸硝液,入口中舌尖品尝,以咸为宜。若不咸应追加硝水,过咸会造成皮张发生“缩板”现象,因此要追加清水稀释,其度的把握运乎匠人一心。
下缸硝制。这是一个关键工序。将皮张的面部,慢慢地放入硝水中,待全张皮进入硝缸后,用右手捏住头部,左手紧靠右手挤出硝水,把皮张上的硝水挤干,再全张皮浸入硝水中,依次操作3次。最后双手捏住皮张一侧前后腿,在硝水中浸一浸,提起沥一会儿硝水,再浸入硝水中。硝水多少应以皮张在缸中能上下转动即可,也不宜过多或过少。待全张皮浸入硝水缸后,上下翻动一次,然后用1~2张的皮张以毛朝上,皮板向下把缸面盖住。从下缸后的第二天始,每天早、晚各翻缸一次,将皮张转动搅拌,每次30分钟左右。3~4天时,将缸中所有的皮张提出沥水,并刮除皮下残余油脂、污物等;重人硝缸中,所需的天数也不同,各种皮张品种不同、厚薄、大小不一,气温不同,所需的天数也不同。一般掌握室内外气温20℃以上时,皮张较大的,硝制时间20~24天左右,皮张较小的10~15天。若超过30℃时,皮张较大的12—14天,较小的10天即可。
晒干铲皮。将起缸后的皮张,沥去水分,排放在草地上或清扫干净的水泥坪上晒皮,也可用绳索挂晒。晒前把每张皮的头、尾、腿拉直拉平,以利晒干。先晒皮板,后晒绒毛,晒干皮皮板挺直坚硬,这时用手顺着毛势揉摸,以回复毛势原状。然后进行铲皮(也叫刮软)。铲皮旱铲、湿铲均可,但在铲皮的前一天晚上,应将所有要铲的皮张,一张一张地喷水于皮板上,使其湿润。然后将皮板对皮板两张两张地全部合在一起,上面用麻袋遮盖闷一夜,次日即可铲皮。铲皮分为钝铲、快铲两道工序。操作方法:左手紧握皮张,右手提铲刀,从上至下,一下一下地回铲,将皮下残存脂肪铲除,以皮板纤维松弛,达到柔软状。这就完成纯铲工序。接着转入快铲,又称铲光。即将铲软的皮张用米粉涂满,皮板面上,沿着皮张脊椎中线对叠,揪紧后再打开,板面向上搭在铲架上,此时要用快刀进一步把皮板铲薄铲软,把皮下组织层与真皮层相连的一层皮削除。若皮张间都不易铲软,可再涂上米粉铲1—2次即变软。通过快铲可使皮板柔软、光亮、雪白,成为制裘好原料。
成品收藏。待全部皮张铲完后,将毛面曝晒半天,趁热用小竹竿和木条拍打毛面,以除去绒毛中的米浆灰及其他灰尘。经3~5天晾挂散去臭气后,装入塑料薄膜袋内,并放入卫生丸一包,扎紧袋口。经一段时间后,除去臭气,这时即可收藏,可放于干燥通风仓内。在保管过程中要经济检查,适时翻晒,防止潮湿,避免虫蛀。
硝皮的工作过程不但十分繁杂,且对人体有害,还会环境产生污染,新的化工工艺的引进,已经替代了这些传统的操作,硝皮匠在农村已经没有业务可揽,退出历史当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