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旅
您当前的位置:

远去的农村匠人(五十三)膏药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2-23


远去的农村匠人(五十三)膏药匠 

作者:张光友


膏药,古称薄贴,用植物油或动物油加药熬成胶状物质,涂在布、纸或皮的一面,可以较长时间地贴在患处,主要用来治疗疮疖、消肿痛等。早在久远的年代,我国医学家就有言曰:"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膏药匠是指那些并不行医,专门生产各类膏药的匠人,他们主要在农村集市上兜售,也有的走村串户叫卖。

生产膏药匠人,大多并不懂医,他们不会望闻问切,不知辨证施治,不晓十八反与十九畏,背不出汤头口诀,当然更不知巜本草纲目》。但他们却能根据祖传或师傅的私授,组成膏药的配伍,并生产出针对特定病症的膏药。

匠人们的生产过程是严格保密的,尤其是各种原料的配比,通常是在家庭中独自完成。大体有如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炸药。先将油料加热,倒入药料,再用文火慢炸,并不断搅动,使药物受热均匀,直炸至制膏所要求的程度为止(如变黄,炸焦黄,炸枯黑等)。去渣滤净,即为膏油。

第二步,炒丹。把黄丹放在干净的铁锅或铜锅内,文火炒至丹中水气尽,松散为度。急住火,需用铲子不断翻炒。黄丹炒制过程中会变成深红色,取出冷凉,自会恢复原色。

第三步,炼油。主要为桐油、香油等。若用香油,则把不放碱的香油放入干净的锅内,武火煮翻花,再改文火,一开始油水之气会直向上升,再过一时则气体会向锅周旋升,当用竹筷点油滴入凉水上,成珠不散时,则炼油已成。

第四步,下丹。油丹比例一般为16:7,即一斤香油用四至五两丹,冬嫩(四)些,夏老(五)些。下丹分火上下丹和离火下丹两种情况。前者继续用微火熬油,把炒丹缓缓放入沸油内,用槐木或柳木棍、桑木棍不断顺时针搅拌,油会上溢气泡,冒出浓烟,待烟气稍尽,用竹筷点油滴到凉水上三四滴,稍成珠不散,拿珠擦净水,用干手试捏,以粘手而离手时不腻手为度,急住火,或把锅抬离火炉,继续搅拌候其凉。离火下丹即将炼好的药油离开火炉后方下丹。

第五步,去火毒。膏成后,用冷水喷洒于膏药锅内,即有黑烟冒出,然后将膏药拧成小坨,浸于冷水中3~10日,每日换水1~2次。亦有成膏后直接“倾入器中,以水浸三日去火毒用。”

第六步,加细药。将方中的贵重细药,如冰片、麝香等研细面,加入已熔化的膏药内搅拌。

第七步,摊膏药。把尚未冷凉的膏药,用竹筷团起,随纸布大小,以竹筷点纸布之中心作顺时针摊一周,则为膏药已成。

应该指出的是,农村匠人生产的膏药,在医药不发达的时代,的确为病人解除了许多痛苦,随着西医的进入和医疗环境的改善,人们不再愿意选择那种黑色的油膏了,膏药匠人也渐行渐远。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164号

湖南慧源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

湘ICP备2024043029号-1

电话:400 8383 263

  • 服务号
  • 订阅号
  •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