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农村匠人(四十七)制屐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2-20
远去的农村匠人(四十七)制屐匠
作者:张光友
木屐于大多数人而言,已经十分陌生了,我也只是孩提时代见过它。木屐,简称屐,是一种有齿的木底鞋,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若鞋面为帛制成,则称为帛屐。牛皮制作则称作牛皮屐。木制底下是四个铁钉,耐磨、防滑。其名来自中古音“屐屉”,常称作木屐,使用于室外。后传入日本。当年由于需求量大,制作木屐的匠人遍布南北城乡。
木屐的使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是汉服足衣的一种,是最古老的足衣。尧舜禹以后始服木屐。晋朝时,木屐有男方女圆的区别。在清代以前,特别是汉晋隋唐时期,木屐是普遍服饰。汉代女子出嫁的时候会穿上彩色系带的木屐。南朝梁的贵族也常着高齿屐。南朝宋之时,贵族为了节俭也着木屐。杜牧诗云:“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木屐在较早时期仅为权贵们或特定场合的服饰,发展到后来,几乎人人都在使用,军队里采用了平底木屐,防止脚部被带刺杂草划伤;平民在路上穿着木屐,防止脚被带刺植物划伤。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因此日本称谢公屐为“山屐”。平民百姓更多是雨雪天的工具。
木屐的构造比较特别,通常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底板,这就是屐的基础,通常以木料为之,作鞋底形,古时称之为“木扁”,上钻有小孔数个,以穿绳系;二是绳带,被称之为“系”;三是屐齿,均装在木扁下,其开头有扁平、四方及圆柱体等多种,高度在6-8厘米之间,前后高低大致相等。湖南地区的木屐鞋面则由牛皮缝制,类似元宝状,后面开口,便于穿着。
匠人制作木屐的工序大分为这么几个步骤:缝制鞋面,他们先把牛皮按照画好而切成片,再用牛筋线手工缝制成鞋面;切割鞋㡳,在已经打磨创光的木板上切出一个足形的木底,再在前半部等距离钻十数个圆孔,以备上鞋面;鞋底上钉,鞋底其实是三层式的,先钉上前后两个带弧形的木齿,再在木齿上装上四个铁钉;最后是将鞋面缝到木板上再刷上桐油,木屐就算完工。
制作屐的材是有讲究的。所用木材以质地密致坚韧者为佳,常见者有桑屐,以桑木制成,《南齐书·祥瑞志》“(世祖)在襄阳,梦着桑屐行,度太极殿阶;“有枹木屐,以枹木制成“,晋稽含《南方草木状》:“抱(枹)木生于水松之旁,若寄生然,极柔弱,不胜刀锯,乘湿时刳而为履,易如削瓜。既干则韧不可理也。有棠木屐,以沙棠木制成;一般则以杂木制成。鞋面则以美观耐用为原则,且多种多样。古代曾出现过帛屐,即以布帛代替绳系。《释名·释衣服》解释为:“帛屐,以帛作之,如屩者,不曰帛屩者,者不可践泥者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浣之,故谓之屐也”;还有皮屐,以皮革为之;或削木而成,外裹皮革。《文献通考·四裔考》:“足履革屐,耳悬金王当”;也有玉屐,以玉为之。《南齐书·文惠太子传》:“时襄阳有盗发古冢者,相传云是楚王冢,大获宝物:玉屐、玉屏风、竹简书、青丝编”;更有铁屐,以铜铁为木扁,下施铁钉。《太平御览》卷六九八引《晋书》:“石勒击刘曜,使人着铁屐施钉登城。”这种铁屐多用于武士,与木屐不同的是,铁屐的屐底不用屐齿,而施以钉。
不论是何种样式的屐,它们均已失去了原有的使用价值,目前只能在博物馆才能见到踪影,匠人们则彻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