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旅
您当前的位置:

远去的农村匠人(四十五)焊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2-19


远去的农村匠人(四十五)焊匠 

作者:张光友


看到这个题目,千万别望文生义地想到电焊、氧焊等工人,我所述说焊匠是在乡村用土法修补家用器具的人们。挑一扁担,一头是风箱,一头是一只满是抽屉的木箱。走进村子,喊一声“焊碗焊盆焊烟锅,钉锅钉盆钉眼镜,配钥匙来哟——”,这喊声就是告诉人们,焊匠来了。

比补锅匠及其他农村匠人相比,焊匠的形成要晚得多,清末民初,“洋瓷”家具是稀缺物,谁家有个洋瓷碗洋瓷盆洋瓷茶缸那可是一种荣耀,但这些家具使用日久,便会锈蚀露眼,主家人心痛又舍不得丢弃,于是去找焊匠,焊一下继续使用。

焊匠来到一个屋场后,通常要等到集中一定数量的修补物才动手。他们把风箱同小木箱摆齐,炉子就安放在木箱的一角,炉子其实就是一个开口的小铁盒子里面用泥巴糊着炉齿。抓一把麦草,揉成索状,点燃,塞进炉子里,捏一撮媒沫子,放在火上,轻轻煽动风箱,见炉子里冒开黑烟,再捏几块小煤块,不一会就看见火星-火焰。生着炉子后,将一个一头厚一头薄的铁条放在火上,此铁条叫“烙铁”,据说不是铁条而是合金铜制作的,架在火上,“烙铁”温度极易升高。再用一个坏了的钢锯条用断茬处将要焊的器具的漏眼周围跐去锈迹。此时烙铁烧热了,用火钳夹住,把烙铁薄的一头在一个盛着黄香的小铁盒里拭一下,发出“滋-”的一声,冒出一缕白烟,接着用烙铁薄头在焊条上去拭,焊条是合金锡,叫做焊锡,又随着“滋-”的一声,焊锡如水银株一样在烙铁上闪动着,将带有融化了的焊锡的烙铁用火钳夹到需要焊的器物漏眼处,在漏眼上轻轻一拉,漏眼就焊住了,用嘴吹一吹,待冷却了就焊好了。小一点的漏眼好焊,豌豆颗大小都不在话下,比玉米粒大的漏眼,焊起来就不容易,这就看手艺本事了,有手艺高的焊匠,指头蛋大小的眼儿都能焊严实,若漏眼太大,就要剪一个比漏眼稍微小一点的薄铁片,用焊锡焊在漏眼处。

焊匠焊器物,难度最大的是焊烟锅,过去农村人抽旱烟用的烟锅一般都是铜质的,最容易从烟锅的脖子拐弯处断掉,将烟锅与烟锅脖子焊接在一起,不能用焊锡,而用一种铜砂,实际上是一种熔点比较低一些的合金铜粉,焊匠遇到这类活儿,一般都拿回家去焊,大概属于技术保密吧。

焊匠除了焊,还钉,钉锅钉盆,就是做饭用的大铁锅,发面用的大铁盆之类。铁锅铁盆上面出现裂缝时,焊匠会用一种自己加工的铁马环钉好。铁马环就是一个半寸长的铁丝打制的“区”字框形的铆钉。焊匠用钢钻在裂缝两侧两两对称钻上孔,将铁马环从锅盆外面钉入,在锅盆内面裁去铁马环多余部分,用小铁锤铆好。一般钉一两个铁马环即可,若裂缝太长,就不能用了。焊匠一边钉一边告诉主家,这么长的裂缝,不能保证不漏。这是个技术活,特别是最后用小铁锤铆的时候,掌握不住就会把锅盆砸坏。

焊匠的技术绝活是钉眼镜,过去人讲究戴石头眼镜,就是水晶石眼镜,谁有一副石头眼镜,那可是财富的象征,据说民国年间,一副好的石头眼镜可以买一亩地。一旦石头镜片破了或者裂缝了,就要让焊匠来钉,焊匠用一个小小的手动金刚石钻头的钻子,在裂纹或破处的边沿处打上眼,沿边沿处加上铜片,用铜片将眼镜片夹住。在石头镜片上打眼,那可是真功夫,细活,必须小心又小心,最后铆钉时,更是大气都不敢出,钉好后的眼镜,虽然有点睱眦,但不妨碍使用,主人自是心满意足。

现在这些居家物品供应已经十分充足,一旦出现破损,也不再伤心难过,焊匠于是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164号

湖南慧源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

湘ICP备2024043029号-1

电话:400 8383 263

  • 服务号
  • 订阅号
  •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