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农村匠人(三十八)浇烛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2-15
远去的农村匠人(三十八)浇烛匠
作者:张光友
在煤油和发电尚未中国之前,蜡烛是除了豆油灯和松明子之外的重要照明噐材。蜡匠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生产历史,浇蜡的匠人几乎遍布城乡各地。
蜡光除了提供光源之外,还是重要节日和祭祀等场所不可或缺的物品。在烛光中,不同的人会读不同的意境。烛光中有暖暖的喜庆,有穆肃的凝重,有𣪧切的期盼,有幽幽的神秘,有优雅的浪漫,有深切的寄托。正是有了这诸多的解读,它的用处也无处不在,因而是居家必备的常用物品。
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蜜蜡可能是今日所见蜡烛的雏形。在西方,有一段时期,寺院中都养蜂,用来自制蜜蜡,这主要是因为天主教认为蜜蜡是处女受胎的象征,所以便把蜜蜡视为纯洁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坛上。从己知资料看,蜜蜡在我国产生的时间大致与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时代(710~784年)从我国传入这种蜡烛的,和现代蜡烛相比,古代蜡烛有许多不足之处。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句。诗人为什么要剪烛呢?由于当时蜡烛烛心是用棉线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因而无法烧尽而炭化,所以必须不时地用剪刀将残留的烛心末端剪掉。这无疑是一件麻烦的事,1820年,法国人强巴歇列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烛心,使烛心燃烧时自然松开,末端正好翘到火焰外侧,因而可以完全燃烧,免除剪纱的麻烦。
蜡烛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内焰亮度最亮。另外,蜡烛也可分为粗面蜡和光面蜡两种,一般粗面蜡的表面常带有味道,上面有一层白霜,不同的粗面蜡会带来不同的气味,比如在卧室就可以放一些熏衣草味的蜡烛,起到催眠、镇静的作用,在卫生间可以放海洋气味的蜡烛,夏天还可以放一些松味的蜡烛驱赶蚊虫;而光面蜡没有味道,蜡体表面很光滑,容易做出很美的造型。
蜡烛按照形状一般可以分为挤压圆柱蜡、尖竹蜡、火炬蜡、飘蜡、圆头蜡、平头蜡等,颜色也有很多种。这些蜡烛在使用时有些比较讲究,比如尖竹蜡,适合在吃饭的时候插在烛台上,摆在饭桌中间,特别在西餐中常用,如果家里装修是欧式风格,也可以摆放在客厅当作装饰品。漂蜡常见于酒吧,在一个容器器皿里倒上水,把漂蜡放在水面上,它就浮在水面上,暗暗的烛光下别有一番情调。漂蜡在年轻人的家中使用的比较多,特别是情侣间,烛光晚餐不仅可以用尖竹蜡,漂蜡也会带来不错的效果。
制蜡烛的工艺其实十分简单,古代的原料釆用的是树脂蜡或动物油,近代则是用化工原料的石蜡。蜡烛由蜡、棉线种蜡芯三部分组成。
其具体过程是:把蜡烛油浇到模具里,模子里插上缠着棉线的烛芯,然后用水冷却,固定成型后,一只只晶莹白皙玉段样的蜡烛就成功了。模具是长方形箱体,一根根管子立在箱体中,两排,每排十二根,一次可成型二十四支蜡烛。管口在平面上就像蜂窝状。箱体平面是凹进去的,融化的烛油就倒进凹平面流进“蜂窝”里。箱体除“蜂窝”外是封闭的,只留上口和下口,上口是进水口,下口是出水口,蜡油倒进去后,水就在箱体里于“立柱”之间循环冷却。
制蜡烛的时候你会看到这三样东西:左边,高高地放只装满水的桶,有根水管插在模具的进水口;中间,制烛的箱体模具;右边,放只桶或盆,从模具里出来的水就流在这里面。他们的高度依次是高、中、低。制烛的人不断翻水,水就不断地循环,水变热了,蜡烛冷却了,就成了产品。
蜡烛在今天依旧有着巨大的市场,只是由于釆用了机噐作业,农村的匠人选择了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