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农村匠人(三十七)制香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2-15
远去的农村匠人(三十七)制香匠
作者:张光友
制香匠,就是用香木与香料制作祭神祀祖用的神香的工匠。制香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工艺,香在人们祈福、祭祀等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人喜欢通过燃香这一方式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心灵寄托。
神香按形状分杆条香、线香、盘香,按配料分檀香、料香、末香,按用途分贡香、熏香、子午香等。檀香点燃后有一种檀木异香,子午香属计时香,由子时点燃至午时燃尽而得名。
农村的制香匠均有自己的作坊,香坊内设香桩,一副香桩8个工匠,各有名号,分头杆(大师傅)、二杆(技术把头)、三杆(专司烧火、压杆的工匠),另有负责将榆树皮碾轧成面的“掐面”和一个晒香、一个扒香、一个封香(打包)的工匠。
做香的第一步是磨香末:将香料、榆树皮碾成细末。第二步是按配方将香料与榆树皮调拌起来。第三步是将香料末边烫边搅,成糕状后,割成一块块凉棒,叫拌料。第四步是将凉棒放在香桩下的香桶中,压成一圈圈的香坯,谓压条。拎条是技术性很强的工序,由头杆将香坯埋成直条后,按尺码裁齐,翻进晒罗里。
晒罗里的香条要边晒边刷色,晒干前放到木板下压平压直;晒干后再一板一板分开。最后一道工序是封香(包装):每几十枝为一箍,一箍三道腰,外呈六角形。每5箍为一封,断面为梯形,下端加封套,正面贴有香坊字号的图章和“天官赐福”之类图案的香签。
制香的工匠们通常会在凌晨一点开始工作,用他们的行话叫“抢太阳”,因为做好的香必须在阳光底下晒足足够的时间,否则要么不成型,要么不易燃。到了中午,便不再生产。
破四旧时期,制香一度被取缔,近年则需求旺盛,但由于机械制香机的出现,传统的制香匠人因此歇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