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农村匠人(三十五)吹鼓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2-14
远去的农村匠人(三十五)吹鼓匠
作者:张光友
吹鼓匠是在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匠人队伍。北方称鼓匠,南方又叫吹鼓手。
这是一支业余的专为农村红白喜事服务的民间乐队,红事就是娶媳妇,白事是老人过世出殡。在农村,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过世也成喜丧。一般七八个人组成,两个吹唢呐的,一个打鼓的。一个打镲的,一个打锣的,一个吹笙的,一个拉二胡的,便是整个乐队。
在旧社会,吹鼓匠被看作不入主流的行业,是走千里路吃百家饭的营生。在北方,他们吹在先吃在后,更有甚者吃饭都不让进家吃,碰上好心人家会用帆布搭个棚子,有的人家把牛马圈当做临时吹鼓匠房;南方的情况相对好一些,他们可以在堂屋里吹奏,但总体环境是穆肃和压抑的。
吹鼓匠业务相对多的是白喜事,他们除了器乐之外,还要备一套抬灵柩的工具:两根龙骨(即主抬杆),两根副杆,八根短杆,一副麻绳。因为他们要承担灵柩的梱索任务。遇白喜事时,吹鼓匠人会于先天下午进入雇主家中,晚饭后开始吹奏哀曲,彻夜不能停顿,这种活动,衡阳人叫“坐夜”,长沙人叫“唐四郎”,北方叫守灵。
吹鼓匠是一门辛苦的职业,他们的苦,从学艺之始就苦上了。因吹鼓匠不能哄人,就须有过硬的功夫,而这硬功夫须苦练,所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特别是这“三九功”,对吹鼓匠来说太重要了。别的营生可看气候节令而办,死人可不择时令,且一般冬春死人多,民间婚嫁也多在冬春办,耐不得冻,就别想端这碗饭。因此,这耐冻,尤其是负责捏音孔的十指的耐冻功夫,是吹鼓匠必备的硬功。练这功夫,须在三九天站在高处,面迎寒风,裸指而吹。其中苦楚,可以想见。
练气则是这门手艺的内功了。力求憋一口气,吹出又响又长的一声来。“呜哇——”一声长啸,高亢嘹亮、气势博大,破石惊天。这才是不凡的功夫。更到家的是练到了没有“气口”,即唤气而音不歇,吹起来永远让你找不到换气的地方。这可谓炉火纯青,上乘功夫了。
旧时还会遇到吹鼓匠“对台”,就是其技艺功夫的较量和展示。俗话说:“卖白泥的见不得卖粉土的。”吹鼓匠也是如此。有钱人家办丧事,讲究排场,往往要请两、三班吹鼓匠。两、三班鼓匠各吹各的,也就罢了,可偏偏要叫劲对台,一决雌雄,于是就有好戏看了。比赛自然在吹尖的班主之间进行。为了压倒对手,他们会使出浑身解数,动用“十八般兵器”用嘴吹,用单鼻孔吹,用双鼻孔吹;吹唢呐,吹笙管,吹羊腿骨。一次对台,两个吹鼓匠吹来吹去,到底未决出胜负,其中一个便操起一把铁茶壶,倒掉茶水,含住壶咀就吹,呜呜咽咽,居然也成了曲调,即刻博得一片喝彩。另一位则技穷无耐,只好败下阵来——这很丢面子,更影响以后的生意。如遇冬天,对台往往采取另一种形式:找高坡一处,二人站在坡脊上,迎风吹唢呐。数九寒天,朔风凛冽,如刀刮面,没有一身过硬的功夫,如何能坚持得长久。这时,远不止是比吹奏技艺,更主要的是比耐冻的“三九功”了。
现在殡葬改革,加之电子乐器的引入,农村吹鼓匠形式也由传统演奏过渡到土洋结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