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旅
您当前的位置:

远去的农村匠人(三十二)草鞋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2-12


远去的农村匠人(三十二)草鞋匠

作者:张光友


草鞋这个词,40岁以下的人们可能会有些陌生,但它却是农村中一段时期内不可或缺的用具。草鞋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可算是中国人的一项重要发明。它最早的名字叫“扉”,相传为黄帝的臣子不则所创造。草鞋匠就是编制草鞋的手艺人,以女性居多。

草鞋,从原始人类到现在一直有人穿着。草鞋的编织材料各种各样,有笋壳,稻草,有麦秸,玉米秸,东北有乌拉草;鞋有系绳的,也有拖鞋。草鞋是中国山区居民自古以来的传统劳动用鞋,穿着普遍,相沿成习。无论男女老幼,凡下地干活,上山砍柴、伐木、采药、狩猎等,不分晴雨都穿草鞋。草鞋既利水,又透气,轻便,柔软,防滑,而且十分廉价,还有按摩保健作用。特别是夏天走长路,穿上草鞋清爽凉快,软硬适中,步履敏捷,两脚生风,给人一种惬意感;雨天穿着它,既透水,又防滑;冬雪天内穿一双棕袜子,外套满耳子草鞋,既保暖,又防滑,如遇冰溜子上路,再套上铁制的脚码子,就方保无事。草鞋已成为中国山区人装束的一个显著民俗特点。

草鞋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文化,那就是草鞋文化。它体现了勤劳和智慧,表现了勇气和奋斗,展示了中华民族一环又一环的团结在一起,坚不可摧;而现在它又寄予了新的文化内涵——环保和资源的再利用。

传统草鞋一般是一次成型,作坊式编织。先搓好棕绳或麻绳,编好鞋耳(即短棕绳绞成双股线),拿一把上好糯谷草,捶柔软,把板凳放倒转,四脚朝天,套上草鞋棒,即可坐上去编打草鞋,这种称之棕耳鞋。讲究的人家,不用稻草,用麻来编制,称之麻耳鞋,这种鞋既轻巧、柔软,又耐用,穿上不回汗,非常舒适。

湖南人编织草鞋多用笋壳做原料,匠人们将从市场买回的笋壳,先用水浸泡,然后用钻子将其撕成细条,再用一个特制的木马,进行编织。

编织草鞋一要靠眼力,二要靠能吃苦。打竹麻草鞋的工序很多,主要有扭草鞋绳、备草、打草鞋,做鞋底等。其中做鞋底最难,它需要有木工的技艺,所以“技术含量”也最高。编制草鞋的主要工具有:一个扭绳的竹架(用来扭草鞋绳)、一个草鞋架(主要结构近似农民耕田用的犁头)、两个木锤(大、小各一,大的用来锤击芦苇穗子和稻草,使其柔软,小的敲击鞋底、鞋耳、鞋帮,使其扎实平整)、竹梳子(编织草鞋时用来梳理绳子,挤压新编织的鞋底使纹路细密)。

编织草鞋,要求不高,只要不编散了就行。关键是要靠体力支撑,青壮年的匠人,一天能编织20多双草鞋。

编织草鞋,要先从鞋尖开始,把织物搓在一起,每编织二至三指宽就用木梳子挤一次。草鞋编成后,用小木锤反复敲打鞋的底、帮、耳,再用染色后的竹麻精心编织一些图案缀在草鞋尖子上,才算大功告成。要想编织出优质草鞋,首先草鞋匠的心眼要好,材料要好;其次做功精、样式美、最耐穿。这两个是检验的主要标志。

草鞋现在只存在于工艺性的编制了,农村匠人彻底消失。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164号

湖南慧源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

湘ICP备2024043029号-1

电话:400 8383 263

  • 服务号
  • 订阅号
  •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