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农村匠人(三十一)石灰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2-12
远去的农村匠人(三十一)石灰匠
作者:张光友
石灰,对于50岁以上的人来说,并不陌生,那时由于物质匮乏,家中有些好的东西舍不得一次消费,于是在市场购买一个小口的陶瓷坛子,下面放置半坛生石灰粉,将物品搁在上面,经久不变质,以备不时之需,这个就叫石灰坛子,彼时城乡几乎家家必备,石灰匠就是生产这种产品的手艺人。
考古证实,早在4000年前,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就已经有了用石灰岩燔烧的石灰,而最早记载石灰的《周礼》,其中的石灰却是用牡蛎壳燔烧的。但自汉至明清,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使用的石灰则多系以石灰岩燔烧而成,且应用渐广,举凡居家日用、军事战争、治病疗疾乃至丧葬习俗及道士炼丹等活动,石灰都曾在其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由于石灰的烧制过程劳动强度和技术要求较高,石灰匠通常由几个人组成一个团队,集体进行作业。其整个生产过程是:
备料。石料选择质地要纯,块体大小均匀,每块重量以5-10公斤为宜。这样,在煅烧时,其间隙受火和排气都很匀称,不致使石灰烧过头或夹生,确保产品质量。一般每立方米石灰石可烧成合格石灰1.2吨。烧灰用的煤要翅筛,煤块和煤粉分别使用,粉煤3:1兑土过筛(粉煤3、粘土1),然后混合,加水泡透,搅拌均匀,制成长30厘米、宽20厘米、厚5厘米的煤饼,晒干备用。煤块供直接装窑烧灰使用。备好引火材料。小火洞下,铺设10厘米厚的铺底二干草,最好是易燃的谷草,缺乏时,也可用木柴代替。但木柴要劈碎,以便于燃烧。还要准备一些火把,用来点火。
备足一定数量的粘土和麦秸,用时和成麦秸泥,糊在堆料体的周围,以封闭保温。准备适量块片石供做戗、垫路使用。
场地选择。烧石灰场地最好选在石料场和工地附近,要求地势平坦,通风良好。料堆底部为长方形,其长与宽的比例为1:0.6至1:0.7。烧灰600吨的料堆,为长16米,宽9米,高6米,边坡度为1:0.5,一般堆高不小于5米。
通风。在料堆底部先干砌高0.3-0.5米的块石,作为通风底座。两头为高1米,宽1.1米的围墙,中间是被纵横交义的通风道所分割的干砌块石方格,通风道宽约0.25米,用5厘米厚的石板盖顶(小火洞底不能盖),板面与砌石平齐。底座两侧围墙的内壁用麦秸泥封闭,以保证料堆内部空气流向一致,通风均匀,不受侧向来风干扰。
上料。装窑是有讲究的,必须一层煤饼,一层石料,依次层层堆高。石料一般厚0.50米,靠下一层稍薄,约0.20-0.3米,中间层可稍厚,约0.6米。在铺煤饼前,先在块石表面撒一层碎屑煤块,便于向上引火。每平-方米约铺20公斤,周围要多撇一些。为防止边缘地带石灰夹生,在周围块石侧面再贴一层煤饼,并向内呈"丁"字形每隔0.3米,再放一块煤饼。上料要集中力量,一气呵成,不可中断。这是确保烧灰质量的关键。
封泥。随着料堆逐步上升,在周围煤饼外侧,糊抹一层草裹泥,把料堆封闭起来,防止透气散失热量。厚度约约3-5厘米。在烧灰过程中,要有专人日夜看守,如有裂缝漏气,要及时用泥糊住。
从垒底座到烧成石灰,一般有10天时间几即可完成。
烧制石灰是一件繁重的体力消耗过程,明朝于谦有首著名的石灰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据说这是于谦十二岁的时候,在深山里看到工人们烧炼石灰即兴写成的。此诗抒写了石灰面世的艰难,歌颂了石灰不屈不挠、留给世人清白一生的高洁品质,也是石灰匠人辛劳场面的再现。幸运的是,现在的石灰烧制已引进了先进设备,替代了那些手工劳动,传统的石灰匠也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