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旅
您当前的位置:

远去的农村匠人(二十九)钉秤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2-10


远去的农村匠人(二十九)钉秤匠

作者:张光友


农村钉秤匠主要制作杆秤。对城市的年轻人来说,这或许是一个陌生的物件,但在菜市场,依旧可见它的身影:卖菜的人把顾客挑好的蔬果往秤盘里一放,右手拎着秤杆,左手不停地拨动秤砣,当秤杆处于平衡时,几斤几两便报了出来。这就是杆秤。是钉秤匠的作品。

“一个老,靠壁站,身上虱子围一圈”这个谜语打的就是旧时的杆枰。“不识秤花,难以当家”,人们在教育孩子时常引用这样的俗语。作为一种计量工具,秤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杆秤是中国传统度量衡的三大件之一。

木杆秤由带称星的秤杆、称锤、秤钩和秤纽四大件组成。钉一杆秤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规格从一市斤到三百市斤不等,钉称匠有两种:一种是开店摆摊,坐地经营;一种是挑着担子走乡串户,上门服务。杆称有多个品种,称大物件的叫抬称,称小物件的叫手称,称微小物件的叫戥子,如中药铺药剂师使用的就是。杆称曾在商品流通中担当重要角色。做秤也是一门古老的手艺行当,看似简单的杆秤,却凝聚着代代杆秤手艺人的聪明智慧。

  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制作杆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从选材、刨圆,到用碱水浸泡、打磨、钉秤花等多道程序,道道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出现偏差。公平是制秤匠必须严格遵守的职业操守。

  做秤选用的木杆也较为挑剔,需要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柞栎木、红木等都是上等的材料。为了保证木杆不开裂,选后的材料要放在干燥处堆放两个伏天后才能使用。木材经凿、刨的处理后,变成了笔直的又长又细的椭圆柱体,再用细砂布沾水,打磨得又光又滑。最后,木杆两端套上金属皮后,杆秤便初具雏形。

  最精细的活计是制定重量刻度。钉秤匠也需懂得物理、数学,否则定刻度时颇费力。打磨好的秤杆挂上秤盘后开始定支点,需用砝码校验,这是一个极为细致的过程。钉秤匠左手食指不停地轻轻拨动秤砣,当木杆处于平衡时,用双脚规在木杆背面划一道印记,这道记号就叫定盘星,其余便按此推断重量。钉星花时,需要拿着钻头,快速地在杆子上钻一个小孔,再把一段细铝丝插入秤星孔,然后用刀将铝丝割断,在秤杆上敲打两三下,一颗颗铝星就镶在了秤杆上。一根秤上,星星点点都是称花,起码需要2个小时才能全部完成。制作杆秤,钉星花是最考验耐心的环节。

  一般来说,称匠们会恪守职业道德,但也偶有出现秤匠受利益驱使,暗地里满足主顾的要求,在秤杆内装水银、秤盘上加坠铁,把秤钉制得“老”些(即多于标准斤两,用于收租和收购);有的则在石秤锤上做手脚,把秤杆制得“嫩”些(即少于标准斤两,用于出卖货物)。从而演绎出市场上短斤少两、欺瞒哄骗的事来。

杆称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几乎是居家必备的物品,因而制秤的生意长久不衰,但杆称逐渐被弹簧秤、电子秤所代替,不少钉秤匠也改行做了其他工作。如今,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只有一些挑着担子的菜农或小买卖生意人还在使用杆秤。而由于制作费工耗时,且收入微薄,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钉秤匠这一老行当也渐渐日落西山。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164号

湖南慧源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

湘ICP备2024043029号-1

电话:400 8383 263

  • 服务号
  • 订阅号
  •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