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旅
您当前的位置:

远去的农村匠人(二十七)制扇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2-08


远去的农村匠人(二十七)制扇匠

作者:张光友


在空调尚未问世之前,扇子既是人们夏天纳凉的主要工具,也是墨客骚人舒发雅兴的载体,还是恋人寄托相思的信物。巜桃花扇》候公子所题诗“南囯佳人佩,莫叫袖中藏;随君团扇影,摇动一身香。”更是千古绝唱。由于需求量大,制扇匠几乎遍布城乡。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并逐渐传入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扇子的历史源远流长,它可上溯到远古的虞舜时代,晋人的《古今注》中记载:“舜广开视听,求贤人自辅,作五明。”明人也有“舜始造扇”的记载,说明舜帝时就已经有扇子了。在商周时代,人们用雄雉鸡绚丽斑斓的长尾制成了“翟扇”,并出现了长柄的“雉扇”。扇此时成了帝王威仪的象征。雉毛扇到唐朝改成了孔雀毛。汉末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用动物尾毛做成的拂尘,谓之“毛扇”。而另一种以禽类羽毛制成的羽毛扇,质地洁白,毛绒柔软,轻飘舒适。江南地区以白鹅羽毛制成的羽扇最为著名,多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到了汉代,丝织业开始发展,出现了“纨扇”,因用洁白细绢制成,故又称之“绢扇”。制作除了用绢外,材料也可用绫、罗、纱等丝织品,又因其“团团如明月”,也称为“团扇”。此形式的扇子深受中国古代妇女青睐,作为一种主流而大为发展,它在结构和装饰上力求精致、华丽、情趣和小巧,外形上有椭圆、海棠、长方、曲线等形状。此扇有的以檀香木制成,一扇在手,芬芳四溢,神思清爽,极具情调。大约在宋朝时出现了今日常见的折扇,因其可折叠,故又称折叠扇。折扇方便实用,在民间中广为流传。戏曲中的书生,常常人手一把折扇,成了一种象征。折扇绘画题诗始于明代永乐间,扇面画使得扇子升华为另一种艺术形式,为历代收藏家所珍爱。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骚客在扇面上留下的题诗、书法和绘画,备受人们的珍爱和收藏,由此而繁衍出来的另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扇面书画。明代唐伯虎、文征明、沈周等人都喜在扇面上作画题诗。清代的扇面画最为丰富,名家辈出,如石涛、八大山人、任伯年、吴昌硕等,都是画扇高手,因而此时的扇面画,风格流派异彩纷呈,蔚然大观。折扇发展到明代嘉靖年间,分为杭扇、苏扇、宁扇等流派,它们的艺术风格和制作手法各有特色。杭扇与杭州的龙井茶、丝绸并称“杭城三绝”,有多种形式的制作,其中又以黑纸扇最为著名,它以柿汁涂扇面,色泽乌黑,经久耐用,既可消暑又可遮阳。苏州的折扇以白纸扇为主,制作考究,工艺精良,杭扇、苏扇多以竹子为扇骨,以纸绢为扇面,雅致细腻,素有“苏杭雅扇”之称。

农村制扇匠只制作普通的折纸扇,扇骨材料以玉竹(毛竹)为多,也有采用棕竹、湘妃竹、紫檀、乌木等名贵材料的。每把扇子少则7支,多达60支,一般多为13支至18支。

折纸扇首先要做的是扇骨。扇骨制作分选竹、下料、劈竹、刮青、蒸煮、打篾、选篾、缠把、打孔、造型、耪面、拉稍、扒稍、刨砂、标记、磨砂、挫节、油炸、吊白、染色、抛光、合股、上钉、抛面、冲花、雕刻等等二十多道工序。

其次要做的是裱糊。白纸扇扇面制作。事先做好扇面,将扇骨的小骨串到扇面中间,再将大骨粘在扇面的两边成为一把完整的扇子。白纸扇的扇面分纸、绢两种,其中纸面又有宣裱、柿矾、机裱之分。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细心,以裥宣裱扇面为例:匠人先将宣纸和棉纸按规格裁切成扇面毛料,在裱板上画好扇面的形状和衬条部位,用清漆罩光备用;将宣纸平铺在裱板上,用棕帚在宣纸上面刷上浆糊,用六十克胶版纸裁切成长21厘米、宽0.7厘米的衬条,按裱板上的衬条位置贴上衬条,铺上衬纸刷上浆糊,再在衬纸上铺上宣纸用干净棕帚在宣纸上将扇面刷平整。

为避免扇面虫蛀,调制面粉浆糊时要加入适量的明矾,浆糊不能太薄影响粘合牢固度,以棕帚能容易刷匀浆糊为宜。

将裱好的扇面在裱板上阴凉到九成干燥后揭下扇面纸烫平,夹在模板(俗称葵头,以柿漆粘连多层皮纸阴干后折成扇面形状,两张为一套,将扇面纸夹在其中用以扇面折裥的工具)中折裥。

将折好的扇面切头。扇面折叠后的尺寸为长200毫米、上稍宽32毫米,底部宽14毫米。

沿边的绢条用三号真丝洋纺为面料,以薄型棉纸为底衬,裱合晾干后裁切成宽7毫米的长条,长度以扇面外圆决定,十条为一张,两头不能切断便于操作。将绢条正面朝下平铺在干净的木板上,在绢条上刷上较稠厚的浆糊,取一条粘合到扇面上沿的两侧捺平,注意绢条在两侧的位置要均匀挺直,务使扇面收拢时绢条呈直线状。

至此,折扇才算是完成全部工序,进入消费者手中。应该指出的,纸扇的出现,历来是雅俗共存的,现在则只剩下雅的成份了,农村的匠人己然消失。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164号

湖南慧源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

湘ICP备2024043029号-1

电话:400 8383 263

  • 服务号
  • 订阅号
  •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