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旅
您当前的位置:

远去的农村匠人(二十六)蓑衣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2-07


远去的农村匠人(二十六)蓑衣匠

作者:张光友


蓑衣,是用棕片或蓑草编制成防雨雪农用外衣,现代人或许已经陌生了,但在中国却有着漫长的历史,柳宗元诗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位垂钓的老人身上披的就是蓑衣。与斗笠一样,旧时农村几乎家家必备。制蓑衣的匠人因此应运而生,他们常年走家入户,怀揣几根穿棕线的铁针、一把剪刀和手摇纺车,为需要的农户编制蓑衣。

蓑衣一般制成上衣与下裙两块,穿在身上与头上的斗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雪。中国江南、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广泛使用,穿在身上劳动十分方便。

南方的蓑衣用棕片缝成,棕片不透水也不透风,可当衣穿。它不但可以遮风避雨,也可遮羞御寒。是旧社会人们普遍用的雨衣,干活、行路都离不开它。狩猎时它便是最好的“护身服”。它起源古老,最早的人们是用一种叫“蓑草”的植物来编织的,蓑衣的名字由此而来。

蓑衣的编制过程主要分三步:

第一步,编织蓑衣领口。领口部位要排列15,6张棕叶,用棕锁缝制领口,然后是领口塑形,领口塑性用一只圆碗就可以了,领口做好后最后是拍打领口,让蓑衣领子松软,穿起来更舒服。

  第二步,蓑衣定位,即缝大样。蓑衣定位先穿针后引线,蓑面和蓑底要靠细线一针一线缝合连缀而成,这道工序当地人叫“刺棕蓑”。制蓑模,要挑选棕面较宽长的棕片来制模。整件蓑衣好像一只大蝴蝶,两翼略上翘,中间用蓑骨做成圆领口。披在身上,任再大的雨,也不会让人淋湿。蓑衣分上裙和下裙两部分,上裙宽3尺、长2尺,下裙形状像“横轴”,宽3尺多、长1.8尺。“横轴”两边连着两块片裙,作为胸襟,从胸前垂下,把下腿肚围起来。

  第三步,整体缝线。制作蓑衣主要靠拼接,将用棕锁肩部、胸部,裙部拼接起来,要缝制蓑衣,一般要缝制80-90片棕,衣有表面和里面,两面都要缝线。里面间距较大,粗疏线间距1寸左右,蓑表面缝线却是密密麻麻,没有间距。纯手工制作一件蓑衣要2天左右时间。

评价蓑衣质量的高低,除了原料本身外,主要看外观是否入眼,针脚是否细密匀称,穿在身上是否贴身等。一件做工精细的蓑衣,通常可以使用三十年以上。

蓑衣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退出了人们的视野,蓑衣匠人恐怕剩下的也不多了。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164号

湖南慧源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

湘ICP备2024043029号-1

电话:400 8383 263

  • 服务号
  • 订阅号
  •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