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农村匠人(二十四)榨匠
作者:张光友 时间:2024-02-05
远去的农村匠人(二十四)榨匠
作者:张光友
榨匠就是把油菜籽、桐籽、木梓、茶籽、漆籽、芝麻、花生等这些含油植物种子里的油用一定的工具和操作程序榨出来的手艺人。在榨油机器出现之前,农民均是木榨来获得油料,榨匠一般在村子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作坊,通常称为榨坊,也有的叫做油厂,一般只承接来料加工。
油坊的设备相对简陋,一个用四根粗大杂木合成的一个带有内槽的庞然大物,平躺在一面墙下,这就木榨;木榨傍的房梁上用绳子悬着一根二米长的圆木,这个便叫撞棰;土砖砌就的灶上支着一口尺寸极大的铁锅,并配备一把长约二米的木柄铲;几十道铁箍和一台圆型碾子,便是全部设备。
榨油属于技术活。主要工序有炒籽、碾碎、再炒热、踩盘、装榨及挤压等六道工序。
炒籽。先把要炒的籽放在大沙锅里,灶里面燃着熊熊的柴火,锅上吊有一个木制的抄子,炒籽的人利用杠杆原理搅拌锅里的生籽直至炒熟。碾碎。是將炒熟后的籽放入石碾内碾碎。石碾是那种圆形凤凰石碾盘,直径约1米5左右,重达数千斤。石碾糟镶在地上,圆周为数丈。牛便拉着石碾盘围着石碾糟转动,把菜籽碾碎。再炒热。碾碎的籽要再次放锅里炒热,以便放进铁箍里用赤脚踩成圆饼。踩好的圆饼依次放进木榨里,称之为上榨。木榨又叫榨合,高约数丈。踩好的圆饼就放在木榨的中间,放好后再用木楔撞紧。在距木榨二三米的地方吊着一棵粗大的撞杆,长约三四米,头粗尾细,宛如一个巨鲸吊在那里。打榨就是抡着那根巨大的撞杆撞击木楔,油便顺着木榨流了下来。
看榨匠打榨,是很有些兴味的。整个打榨的过程中,最吸引人,或者说最具审美力的就是那震撼的撞击场面:一般为二人同时运作,其中掌执撞杆中心部分的,称之为打;另一人掌执柱子,帮助带动的,称之为带。个中最重要的技巧,就是两人必须融为一体,无论是脚步、身体,还是号子都必须一致。撞击之前,两人先将撞杆往前游动两下,这两下不撞击撞杆,为最后猛烈的一击做准备;第三下两人同时喊一声短促而有力的号子:“嗨!”然后后退,并且打者立刻转身,将撞杆举过头顶,再转身向前,两人再次同时喊一声高哼有力的号子“依哟嗨”,猛地向木楔撞去。这一整套运作叫“鹞子翻身”,是一套难度最大的动作,从脚步来看,有垫、转、跨、跳,而身体则有伸、倾、仰、俯,其眼必须是炯炯有神,全神贯注。所以我时常在想,榨油的场面还真有些舞蹈情趣呢:你看那悠悠转动的碾盘,上下翻飞的抄子,前后游动的撞杆,轻盈变化的脚步,婀娜多姿的身体,哪一样不洋溢着舞蹈的气氛呢?还有,那抄锅的沙沙声,那石碾转动的吱格声,那高哼的号子声,那撞击的铿锵声,哪一样又不是优美的音乐呢?飞的抄子,前后游动的撞杆,轻盈变化的脚步,婀娜多姿的身体,哪一样不洋溢着舞蹈的气氛呢?还有,那抄锅的沙沙声,那石碾转动的吱格声,那高哼的号子声,那撞击的铿锵声,哪一样又不是优美的音乐呢?但这却是现实生活,并不浪漫,他们比那些舞台上人们却要辛苦一万倍,我们或许更应看到汩汩的淌油与匠人源源的流汗的艰辛!
机器榨油设备的出现,已经让搾匠们摆脱了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木榨油坊几乎消失。